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档案汇集
湖南省档案局 hnsdaj.hunan.gov.cn
时间:2015-12-28
【字体: 大 中 小】
(一)机构概况
湘鄂赣革命根据地(亦称湘鄂赣苏维埃区域)是大革命失败后,由彭德怀、滕代远、黄公略等领导人于1928年7月发动平江起义后在湘鄂赣边界地区创建的,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几块较大根据地之一。
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横跨湘东北、鄂东南、赣西北的边界地区,包括湖南的平江、浏阳及湘阴、岳阳、临湘、长沙一部分;湖北的阳新、通山、大冶、通城、崇阳及蒲圻、咸宁、鄂城一部分;江西的修水、铜鼓、万载、武宁、宜丰及瑞昌、宜春、奉新、高安、靖安、德安、萍乡一部分;一段时间还曾伸展到湖南的醴陵,湖北的嘉鱼和江西的上高、安义、永修、星子、九江、分宜、清江等部分地区。
1934年6~7月间,湘鄂赣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随后红军主力长征,苏区变成游击区或白区,湘鄂赣边区转入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时期。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两党合作抗日,湘鄂赣边区保存下来的红军武装被改编为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一团开赴抗日前线。湘鄂赣苏区至此完成了历史使命。现将湘鄂赣苏区党政军群等主要机构简介如下:
中共湘鄂赣边特委1928年1月在岳阳成立,郭亮为书记,先后隶属湖北、湖南省委,同年3月,特委机关遭叛徒出卖,郭亮被捕牺牲。1928年6月,湖南省委派滕代远为特委书记,赴边界地区重组特委。平江起义后,特委机关正式恢复。1929年4月,湘鄂赣边特委改为湘鄂赣边境特委,王首道、李宗白先后任书记。1930年 8月,湖南省委取消湘鄂赣边境特委,成立省委办事处并迁往湘鄂赣苏区内,负责联系湘东、湘北、湘中等地党的组织。1931年5月,湖南省委办事处被取消,重建湘鄂赣边区特委,李宗白为书记,统一领导湘鄂赣苏区的工作。
中共湘鄂赣省委 1931年7月在浏阳东门市成立,李宗白为书记。1932年3月,中央代表团撤销李宗白职务,并成立以林瑞笙为书记的临时省委,从此,王明“左”倾错误路线在苏区全面贯彻。同年9月,在万载小源成立以林瑞笙为书记的第二届省委,苏区中央局决定改组湘鄂赣省委。1934年1月,省委召开扩大会议,撤销林瑞笙的职务,由陈寿昌任省委书记。陈寿昌牺牲后,由傅秋涛代理省委书记。1936年3月,在国民党残酷的“清剿”面前,省委将全省划为东北、东南、西南、西北4个特委和军分区,实行党政军一元化领导。1937年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后,湘鄂省委改组为湘鄂赣特委,溆正坤任书记。
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1929年4月,成立以赖汝樵为主席的湘鄂赣边暴动委员会,9月,改为革命委员会1930年7月,红三军团攻克长沙,成立湖南省苏维埃政府,王首道代理主席。1931年9 月,湖南省苏维埃政府撤销,在平江长寿街成立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赖汝樵、王显德、何振吾等先后任主席。
湘鄂赣省军区 1932年春成立,下设南路、中路、北路三个指挥部。孔荷宠、徐彦刚、严图阁、傅秋涛等先后任司令员。至于 1933 年,军区所辖正规红军部队有:红五军、红八军(该两军后编为红三军团)红十六军、红十五军、红十八军。
共青团(少共)湘鄂赣省委1931年9月,少共湘鄂赣特区委改为省委,汤昭、兰香、邱策新、傅秋涛、刘玉堂、谭启龙等先后任书记。1937年11月,少共省委停止活动。
湘鄂赣省总工会1931年9月成立,先后任委员长的有:陈桂生、傅秋涛、张金楼、施济等。1934年停止活动。
(二)档案情况及其内容
馆藏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档案大多是在五六十年代几次大征集工作中收集到的,主要由档案原件及原件复印件、原件照片等组成,暂时编有 2一4号、2一2/7号、2一4/7号、2一2/8号、2一4/8号等档号,档案起止时间为1927~1937年,检索工具有文件目录等。另外,1985年湖南、湖北、江西三省档案馆等单位利用各自馆藏档案,合编了《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文献资料孔这是目前国内有关该苏区最为完整与系统的档案史料汇编。
档案主要内容:有中共中央、苏区中央局、中央军委、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少共苏区中央局、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共湖南省委等给湘鄂赣苏区的党政军群等机构的各种指示信函及电报,湘鄂赣特委,湘鄂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省军区、少共省委、省总工会等给中共中央、苏区中央局、湖南省委等上级领导机关的综合性报告与总结,以及给下级各部门的指示、通告、训令、通令等,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湘赣省委与湘鄂赣省委来往的信函,苏区各机构历次会议形成的各种决议案及法令法规,彭德怀、滕代远、夏尺冰、潘心源、蒋长卿、黄火青、林瑞笙、邓乾元、何振吾、张金楼、施济、陈寿昌、刘玉堂、徐彦刚、傅秋涛等苏区领导人在苏区斗争中形成的各种材料,苏区内正规红军及地方游击武装在军事斗争中形成的各种材料,苏区反帝大同盟、省雇农工会、省妇女会、儿童团、互济会等群团组织在工作中形成的各种材料,等等。这些文件材料比较全面系统地反映了湘鄂赣苏区的政治运动、军事斗争、政权建设以及经济建设诸方面的问题。
有秋收起义后湘鄂赣边境地区的军事斗争形势、赤色暴动情况及农村党组织概况;湘鄂赣边特委的建立、遭破坏、重建及其组织情况;平江起义的爆发及红五军的创建;平江县苏维埃政权的建立;红五军开创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斗争;红五军第四、五纵队进军井冈山与红四军会师,红五军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战斗;红五军第一、二、三纵队及地方武装在湘鄂赣边境地区的游击战争;湘鄂赣苏区的建立、形成与发展;红八军的组建及红三军团的建立;红三军团攻克岳阳、长沙城及红一方面军第二次攻打长沙;红十五军、红十六军、红十八军的组建与发展;湖南省苏维埃政府在长沙成立及随后撤离与撤销;湘鄂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省军区、省总工会、少共省委的成立与改组,内部机构的设置与领导人员的变化;省委、省苏及边境特委召开的历次代表大会和通过的各种决议案;边境苏维埃政府组织法;省苏颁布的土地法、婚姻法、劳动行与财经、税收政策的改革;苏区工农业的发展与商业的繁荣;苏区的教育、宣传工作概况;中央代表团进驻苏区及王明“左”倾错误路线的贯彻执行,及其产生的严重后果,肃反扩大化与反AB团、改组派、第三党的斗争;苏区中央局为肃清湘鄂赣苏区“左”倾错误而改组省委与省苏;苏区军民反“围剿”斗争的失败;主力红军离开苏区开始长征及湘鄂赣边境地区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湘鄂赣人民抗日军事委员会的成立及其活动;国共合作抗日后,湘鄂赣边区统一战线的形成;湘鄂赣红军武装改编为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一团,并开赴抗日前线;湘鄂赣省委被改组为湘鄂赣特委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