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我们档案馆查档案,以证明房屋继承人的身份来继承房子的事也不算什么新鲜事,但一个月总也有一两起。可我们故事里李大叔的房本却是几经波折,得来不易。
李大叔今年56岁,家里兄弟姐妹六个,他排行老六。父母前几年就过世了,但给他们姐弟几个留了套老房子。姐弟几个当中,数李大叔家里条件最差。大家一商量决定老房子就给李大叔。这可把李大叔高兴坏了。现如今最贵的就数房子,而且这老房子的前面还有个小学,算是学区房,虽说面积不大,但易出手,价钱也可以。李大叔心想,先住着吧,反正也不急着用钱。直到今年年初,李大叔的儿子要结婚,女方家提出要买套新房做婚房,这本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但如今的房价让李大叔愁眉难展。没办法,最后一家人商议把父母的这套老房子卖了替儿子的新房付个首付。老两口跑到房产中介一问才知道,房本必须改成李大叔的名字才能过户给买方。故事的发展到了这,才有来我们档案馆查资料一事。
继承房子首先要证明房子主人与继承者的关系,这原本的父子关系,现在没个证明还不行。怎么证明呢?中介的人告诉李大叔去查查父母的档案,上面会有记载的。于是乎,李大叔就跑到我们档案馆,很认真的把情况跟我们说了一遍。但人事档案是不可以随意查阅的,管人事档案的支姐告诉李大叔要先去公司的离退休(内退)职工服务中心开个介绍信或是找那里的工作人员一起来看。着急的李大叔不理解这种做法,认为是多此一举。他觉得他父亲是厂里的职工,现在已经不在了,就是看一下他的档案,又不拿走,也不损失什么,为啥非要搞个介绍信。支姐耐心的跟他从厂规讲到国家档案管理条例,李大叔这才似有所悟。过了半个小时,李大叔高兴的拿着介绍信回来了,心想这回总行了吧。支姐接过介绍信二话没说,就去三楼的库房查找起来。不一会,就拿着李大叔父亲的档案资料下来了。
翻开那微微发黄的档案,一页,两页,三页,李大叔那充满期待的眼神随着我们工作人员的翻阅数目而变得不安。原来他父亲的档案里只记载了前面四个子女的信息,里面根本没有李大叔的名字。估计当年填表的时候,李大叔还没出生。
“这可怎么办啊,我儿子还等着买新房”李大叔开始沮丧起来。看着李大叔着急上火的样子,大家开始你一言我一语的出谋划策。
“这不是有你姐和哥的名字吗,要不让他们继承,到时把房子卖了把钱给你就是了”阳姐说道。李大叔听后先是一阵高兴,然后又摇摇头,似有难言之隐。“这是套房子,价值几十万的事,哥姐倒是没问题,可是……弄不好会引起新的矛盾。”
“那去派出所查查户口吧”吴哥说。“父母都早已消户,哪还有记载啊。”就这样商量到最后也没个结果。
看到李大叔临走时难过的样子,细心的支姐留下了他的电话号码。
几天过去了,大家都惦记着这件事,就打了个电话问李大叔事情解决了吗?“没有呀,从居委会开了个证明,人家就是不承认,我当了我父母的儿子都五十多年了,怎么到现在就是证明不了了呢。”我们听到李大叔哽咽的声音,心里也不是滋味。“别急,大叔,事情总有解决的办法。”本是句安慰的话,可大家却把它记在了心里。
第二天,支姐兴高采烈的对大家说:“你们看,虽然李大叔父母的档案里没有记载,但是他还有其他五个哥姐啊,但凡能在其中一个人的档案里找到父母、兄弟姐妹都齐全的记载,那不就能证明李大叔的身份了吗?”“对啊,还是支姐有经验。”接下来,大家迫不急待的打电话给李大叔。
几周后,当我们正想问问李大叔事情办得怎样时,李大叔出现了,这次他不是一个人来的,还带着他的儿子媳妇和喜糖来了。原来他听了我们的建议,还真从他三哥的档案里找出全家人的记录,接下来事就顺理成章了。看到李大叔开心的笑容,我们心里也美滋滋的,不仅为大叔家的喜事,更为我们档案管理人员对工作的那份细心、耐心、用心给别人带来的快乐与幸福感到自豪。 (涟钢公司办档案管理室(档案馆) 曾丹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