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档案汇集
湖南省档案局 hnsdaj.hunan.gov.cn
时间:2015-12-28
【字体: 大 中 小】
(一)机构概况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亦称湘鄂川黔苏维埃区域),是在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失败后,余部红三军以及与后来从湘赣苏区突围西征入黔的红六军团共同创建的。
1933年12月,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在湖北咸丰大村提出了创造湘鄂川黔新苏区的口号,随后在川黔边开辟了黔东特区。1934 年10月,红二军团(即红三军)与红六军团在贵州印江木黄会师后,开展了湘西攻势,正式形成了以永顺、大庸、龙山、桑植为中心,包括湖南的保靖、慈利和鄂西的宣恩、咸丰等县以及鄂川边、川黔边部分地区在内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其游击区域包括湖南的沅陵、桃源、常德、石门、津市、临澧、澧县,湖北的松滋、鹤峰、来凤、利川、恩施以及四川的黔江、石柱、秀山等部分地区。1935年11 月,红二、六军团离开根据地中心区域,转移黔滇边,并于1936年 2月成立川滇黔省委。至此,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随后,红二、六军团奉令北渡金沙江,转入长征。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处于极端困难的时期创建、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前后经历两年多艰苦卓绝的斗争,为中国革命谱写了光辉的一面。现将苏区内党、政、军主要机构简介如下:
湘鄂川黔革命军事委员会1933年12月成立,夏曦、贺龙、关向应等为委员。开始创建湘鄂川黔新苏区。
红二、六军团1934年10月,任弼时率领红六军团与贺龙率领的红三军在贵州印江县木黄会师,随后红三军恢复红二军团番号,军团长贺龙,政委任弼时,并以红二军团总指挥部,统一领导红二、六军团。
中共湘鄂川黔边区临时省委1934年11月在大庸成立,任弼时任书记,贺龙、关向应等为委员。临时省委为这个区域党的最高领导机关。
湘鄂川黔边军区1934年11月在大庸成立,贺龙为司令员,任弼时任政治委员。
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员会1934年11月在大庸成立,贺龙任主席,夏曦、朱长清任副主席。这是临时政权机构,领导晋苏区各级地方苏维埃政权的工作。
革命军事委员会湘鄂川黔分会1935年2月成立,贺龙为主席,任弼时、关向应等为委员,以建立军事上的集体领导。
以上机构除红二、六军团以后改编为红二方面军,长征北上外,其余均随形势的发展或苏区的丧失而先后停止了活动。
(二)档案情况及其内容
馆藏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档案,大多是在五六十年代几次大的征集工作中收集到的,主要由档案原件及原件复印件、原件照片等组成,暂时编有2―5号、2―6号等档号,档案起止时间为1934 ~1936年,检索工具有文件目录等。另外,1984年湖南、湖北、四川、贵州省等档案馆利用各自馆藏档案,合编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历史文献汇集》,这是目前国内有关该苏区最为完整与系统的档案史料汇编。
档案主要内容:有湘鄂西中央分局,湘鄂川黔革命军事委员会,中共湘鄂川黔边区临时省委,湘鄂川黔边军区,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员会,革命军事委员会湘鄂川黔分会以及红二、六军团的各种综合报告,历次会议通过的各种决议案,在根据地建设中颁发的各种法规、条例、通知、训令等,给中央的各种电报与信函,贺龙、任弼时、肖克等军政要人在根据地斗争中形成的各种材料。另外,还有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等给根据地各军政机构的指示信及电报等。
这些文件材料比较全面系统地反映了苏区内的政治运动、军事斗争、政权建设以及经济建设等诸方面的问题。主要有红三军游击湘鄂川黔边境的经过;湘鄂川黔革命军事委员会的成立;黔东特区的创建及其苏维埃政权的建设;红六军团西征入黔,与红三军会师;红二、六军团的建立;对夏曦“左”倾错误的批判与党团组织的恢复;红二、六军团发动湘西攻势与湘鄂川黔根据地的形成;湘鄂川黔根据地内各级党政军群组织的建立;苏区内土地改革及财政、经济、文化建设,中央及中央军委关于红二、六军团军事行动的各种指示;扩红运动与清剿苏区内部的地主武装;遵义会议精神的传达与艰险的反“围剿”战争;刘家坪誓师与主力红军的突围转移;红十八师策应主力红军突围;红二、六军团直插湘中及转战石歼、镇远、黄坪等地区;红军主力进击黔西、大定、毕节地区;川滇黔省委的成立;红二、六军团接红军总部命令,北渡金沙江开始长征北上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