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档案馆业务 > 档案学会 > 学术论文

试论国家档案安全危机与预防(第二十次论文评选一等奖)

发布时间:2012-10-09 湖南省档案局 sdaj.hunan.gov.cn 字体:     分享:

  湖南省档案学会第二十次论文评选 

  

  试论国家档案安全危机与预防 

  周显发汉寿县档案局

  摘要  国家档案是国家的记忆,没有档案的国家必然是没有记忆的国家,一个文明缺失的国家。保护国家档案安全是国家、政府和人民的共同责任,是档案工作者的神圣使命。我国国家档案的安全保护潜伏着多种危机,目前的安全保护与化解危机的能力十分令人担忧,建立档案安全危机预防机制势在必行,其中包括体制、法律、行政、财力、物质、科技、人才、武装、制度和国际保障等,构成档案安全危机预防系统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  档案安全  危机  预防 

  导  言 

  一个国家的档案,是一个国家的记忆,是一个国家的核心信息资源。在希腊神话里,记忆是众神之母,没有记忆的国家是文化与文明缺失的国家。在史学与战略家眼中,核心信息资源是立国之据,没有核心信息资源的国家,是历史与主权缺失的国家。正如国际档案思想家、尼日利亚国家档案馆馆长U·O·A·埃思所说:“可以毫无疑问的断言:一个国家的灵魂和宗旨就埋藏在她的档案中”。对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A·M·穆鲍在1978年的巴黎会议报告中曾有精辟的阐述:“档案被世界公认为是每个国家的遗产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由于它们在国家意识和特征的建立中是必不可少的,它们成为国家文化财产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法律效力,是保证政府当局职能活动持续进行的基本依据”。联合国法律委员会更有精彩的表述:“人们可以设想一个国家没有海军,但不可能想象一个国家没有货币……以及没有档案。”由此,我们可以逻辑推论:保护档案安全,事关维护国家历史文化的传承、政府的行政、文明的延衍和国家的主权与安全,无疑,是国家、政府和人民的共同义务与责任,是档案工作者的神圣使命与天职,重于泰山。是此,本文试择档案安全保护中的危机及其预防进行探讨,忱献拙见,聊为谈资。 

  不可小视:潜伏的危机 

    本文所称档案安全危机,系特指非常和紧急情况导致国家档案被毁灭或受到毁灭的直接威胁,包括天灾和人祸两个方面。它的存在,不管人们的心理是否愿意看到与接收,却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主要有以下几种: 

   地震灾害危机:我国是地震多发地区,近年来,仅裂度在8度以上的就有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玉树大地震,灾区档案损毁惨重。统计数据表明,在汶川大地震中,四川省200多个县级以上档案馆有近60%的馆受损,北川县档案馆8万余卷馆藏档案全部被埋。这种灾难,决不会终于斯,止于时。 

   海啸、洪水灾害危机:近年来相继发生的印尼海啸、日本海啸警示我们,我国沿海与海岛地区的档案保护面临巨大威胁,此其一。其二是我国内陆三江两河流域近20年来洪患连绵。尤其是1998年长江九江段大堤决口,幸好决策者的智慧和军民的血肉之躯使之化险为夷,否则,如果全线崩溃,很难设想九江地区的档案安全将是何等惨状。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这种危机光顾我国南方和松辽平原的可能将与日俱增。 

   火灾危机:1992年10月,位于黑海东岸的阿布哈兹共和国中央档案馆发生的一场火灾,几乎使该馆的全部馆藏档案化为灰烬,以至在俄罗斯联邦档案机构的帮助下才复制一些文件部分地恢复其国家全宗,引为国际档案保护的惨痛教训。我们不应该拒绝从这种教训中反思我国目前档案馆的防火能力。实事是在县级国家综合档案馆中馆库建筑不符合防火规范者比比皆是,更有年久失修、电源线路老化、避雷设施不配套者,雷击、电火等各种隐患明显存在,形成了最容忽视而又最危险的档案安全危机。 

   核辐射污染技术性灾难与破坏性灾难危机:1986年,前苏联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事故。在这次事故中,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加盟共和国大量档案受到核辐射污染,后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档案理事会共同采取措施,方清除污染所造成的损失。我国核电站正呈发展趋势,电站周边地区的档案安全笼罩着技术性核辐射污染的巨大阴影。此外,我国身处核武国家的包围之中,如果某一天有战争狂人丧心病狂地对我发动核武袭击,我国档案安全核辐射破坏性灾难危机必将成为惨烈的现实。 

   社会动乱、骚乱等政治灾难危机:“文化大革命”期间,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煽动“打、砸、抢”,冲击各地各级档案馆室,蓄意抢劫、烧毁档案,至使大量珍贵史料遭到破坏,大量国家机密遭受损失。“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依然树欲静而风不止,“藏独”与“东突”分子在国际势力操纵下不断闹事,以至西藏、新疆等地骚乱不断。这些都直接威胁到档案的安全,更何况在历史行进的长河中总有逆历史潮流而动的政治势力,销毁档案必然是他们实施政治图谋的手段。因此,预防历史重演时破坏档案安全悲剧的发生,是档案工作者任何时候也不能放松的警惕。 

   外星体撞击地球灾害危机:上个世纪中叶,外星体在人类毫无预感与防范时“造访”前苏联西伯利亚,无边无际的原始大森林顷刻间成为一片火海。如果这个天体陨落在城市,这个城市的档案何有安全可言。可有谁能保证它的运行轨道与陨落的时间呢? 

   国际战争或军事冲突灾难危机:在我国和平崛起的进程中,国际敌对势力觊觎我国的形势更为严峻,军事冲突与战争的危险并不能排除。战争一旦发生,作为国家核心信息资源的档案将首当其冲的遭到破坏。在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乌克兰、白俄罗斯、立陶宛、拉脱维亚、波兰等国的档案曾被侵略者掠走,近一百多年来外寇入侵我国时破坏华夏文明、抢掠档案文物的罪恶行为都足以为证,此其一,为战争发动者的主观掠夺危机。其二是战争的破坏损毁危机。这种危机的出现,将使我国长江流域的档案安全面临灭顶之灾。这里主要指的是台湾陈水扁统治时期,曾不断叫嚣要将导弹直指三峡大坝。当前海峡两岸紧张局势有所缓和,可谁也不能保证不出现陈水扁第二。此外,如果爆发外国侵华战争,以波黑战争和海湾战争为例,电站是他们袭击的主要目标。战时三峡危机重重。长江中下游流域档案安全亦危机重重。 

   崩溃性经济危机所至危机:如前所述,如果国家再度发生像“文化大革命”一样的政治灾难或遭受外寇入侵,国民经济必然呈现严重危机,这种危机发生的必然结果是国家档案安全保护面临经费基本保障的危机。 

   境外、国际间谍组织和敌对势力的破坏与网络攻击危机:国际档案与情报专家、哥斯达黎加国家档案馆馆长V.C.阿里亚斯指出:“国家档案系统是当前各国情报体系的基本支柱”。显然易见,档案信息资源也成各国谍报机关窃取和攻击的重要目标。这其中包括对纸质载体档案的窃取与对电子文件和归档电子文件的非法入侵与网络攻击。纵观历史,不乏盗窃档案、窃取国家机密事件的发生,而时至信息化时代,各国利用电子手段窃取他国情报的“情报战”日趋激烈,以西方某超级大国为例,仅军事机关就设置了“国防情报局”“国防信息系统局”“国防威胁减少局”,其职能和战略企图路人皆知。而其震惊世界的外交电子档案“维基解密”事件,又说明了现代条件下电子文件虚拟档案遭受攻击与破坏的危机是怎样时时刻刻都有转化为现实的可能,而并非危言耸听。 

  不可无视:脆弱的抗危机能力 

   我国档案安全保护系统经过几十年的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然而,毋庸讳言,抗安全危机的能力,却甚显脆弱。主要表现为: 

   思想认识不相适应,缺少行政保障:国家档案局对全国部分省市档案馆档案安全督查情况表明,不少单位领导对档案安全在档案工作中的重要地位认识不足,重口头轻行动、有规则无行动者还有存在,既无规则又无行动者亦不是个案。领导者安全意识如此淡薄又何以指挥应对紧急情况下的安全危机? 

   法律法规不相适应,缺少法制保障:进入21世纪后,国际国内剧变的形势,打破了档案工作原有的格局,档案部门多来源、多介质、多所有制交汇所凸显的各类矛盾的化解,得不到现行《档案法》的支持,尤其是处于档案工作最前端的档案安全在《档案法》中仅寥寥数字,致使化解安全危机缺少法理依据,不仅容易造成工作的推行力度不够,更深层的问题是不能营造档案安全保护的法制环境,“极端重要”的工作缺乏“极端重要”的法律地位,必然缺乏强制执行的法理力度。 

   规避措施不相适应,缺少制度保障:档案安全的保障在某种程度上来自于档案安全各项工作的制度化。制度出规范,制度出安全,已成为档案界的共识。目前的情况是很多单位的档案安全制度“常年失修”,无法适应新的安全形势,形同虚设;预防危机、规避破坏、减少损毁等重大安全要略尚未进入制度层面。 

   知识结构不相适应,缺少人才保障:科技的发展比人们的想象不知要快多少倍。电子时代到来的脚步声敲打着每个中国档案人的心。电子文件正大量产生。电子文件采集时背景信息和元数据的安全,归档电子文件——无论是逻辑归档还是物理归档形式所形成的电子文件在预防自然灾害、非法访问及网络攻击等灾难危机时,我们应做什么、能做什么,直面每个档案人。显然,电子人才的缺乏在现阶段似乎成了省以下档案部门非正常的正常现象。这既是应对当下电子文件与归档电子文件管理的紧迫问题,更是化解多种危机确保其安全的重大课题。而无论“问题”或“课题”,都长时间普遍以“问题”或“课题”存在,人才素质明显滞后于安全危机预防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设施设备不相适应,缺少物质保障:如前所述,汶川大地震中,四川60%的县级以上国家综合档案馆受损。这一实事表明我国目前档案保护设施是怎样弱不禁袭的现状。在县级档案馆中,库房抗震烈度不够、自动灭火系统不配套、门禁系统未建立、视频监控功能与覆盖面不全等问题不只是个别现象,档案安全保护与危机预防缺少最基本的物质保障。 

   保护经费不相适应,缺少财力保障:档案事业费与安全保护专项经费不够,制约了设施设备的与时俱进,从而使得《档案法》关于“配备必要的设备,确保档案的安全”与“采用先进技术,实现档案管理的现代化”的表述不能得到落实。缺少财力保障是目前制约预防档案安全危机的瓶颈,也始终是档案部门最头痛的问题。 

   系统建设不相适应,缺少机制保障:我们十分欣慰的看到档案安全保护系统建设已提上了国家层面的战略思考与策略考量,但在研究尚未完成、系统尚未投入运行的情况下,各自为政的摸索可以作为权宜之计缓冲缓解暂时的一些矛盾,但长此以往,则难免重复建设之嫌、劳命伤财之苦,长效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 

  不可忽视:危机预防的机制建设 

   预防安全危机是档案安全保护的重要战略思考,主要包括制止危机发生和预防危机发生。前者能从源头上化解危机,当视为首要和首选;后者则是未雨绸缪,亦为必不可少的举措,而二者紧密结合,则更相得益彰,以为万全之策。槪而论之,主要可物化在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实行举国体制,建立长效保障机制:国家档案安全危机预防,是国家档案安全建设的核心与主体。必须构筑举国防护体制,才能形成安全长效保障机制。要强化国家档案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对档案安全危机预防履行“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统一制度,监督和指导”的职能,全国一盘棋,成立专门机构,组织专家队伍在国家层面上和国际背景下谋划安全战略和安全网络系统建设,将县级及其以上国家综合档案馆安全危机预防建设纳入国家安全网络系统,统筹规划管理,形成国家主导、各级配合、全国联网、上下联动、前瞻性强、可操作性强、强制推行力强的国际一流档案安全防护与安全危机预防系统,杜绝头痛医痛、脚痛医脚、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的弊端,确保档案安全危机预防有规可循,长预久安。 

   修订法规,建立法制保障机制:法制保障是档案安全危机预防建设的万要之首、重中之重。首先是要建立完整的《国家档案法规体系》,将档案安全保护纳入宪法条文。档案是一个国家主权的象征,也是行使权力的基本证据。由此,国家规范档案事务的立法应该处于法律的最高层级,即宪法对国家保障国家档案安全有必要作出规定。否则,将会是一个略显美中不足的《体系》。其次是要加速《档案法》的修订。1987年我国《档案法》的颁布,矗立了我国档案事业法制建设的里程碑,解决了社会对档案及其工作的认可和尊重。但时至今日,又凸显出严重滞后。修改后的《档案法》对档案安全保护要浓墨重彩。要增加防放射性污染、电子文件与归档电子文件安全以及危机预防等条款,使档案安全和安全危机预防在全法律覆盖与保护之下运行。 

   强化安全意识,建立责任保障机制:国家要强化各级档案部门领导的安全意识,实行问责制。要统一对全国各级档案安全危机预防保障工作提出要求,明确各级档案机构法人代表、分管领导、直接责任人的职责。各级要根据国家规定予以细化,落实到岗到人,每年由下至上逐级述职,从上至下逐级监督检查,对成绩突出者,依法予以奖励;对渎职、失职者严厉依法追究责任。 

   政府给力,建立财政保障机制:档案安全危机预防需要大量财力投入,各级政府应依法予以保障。国家应将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纳入中央财政,由中央政府保证主系统建设资金,并下达各地方政府保障各地方子系统建设资金的刚性规定,即使国家发生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也须予以保障。 

   硬件过硬,建立物质保障机制:档案馆库是档案安全危机预防系统链中的第一道安全门。各级各地要抓住国家拉动内需政策机遇,抓紧档案馆建设。新建馆要严格执行《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但是由于《规范》成于汶川大地震之前,因此防震烈度应按高于7度标准设防。旧馆库在改造与新建之前,应按相应标准采取防护措施,双管其下,建立过硬的安全危机预防物质保障机制。 

   提高现代化水平,建立科技保障机制:进入电子时代,档案介质发生了深刻变化,档案安全危机预防必然附加有很高的科技含量。因此,在预防安全危机时必须提高现代化水平,采取高科技防护措施,以期无虞。一是乙级档案馆宜执行甲级馆防盗标准,装配报警与全视屏监视系统,装备计算机联网管理门禁系统,避免“刚竣工就改造”或“边建边改造”的问题发生;珍藏库应有防放射性污染保护设施,并实行双人双指纹双保险门控制度。特质库严格执行国家特种介质存储标准,确保光盘、胶片以及归档电子文件的安全。在机电子文件应建好防火墙,防止遭受非法访问与网络攻击时造成灾难性后果。 

    加强队伍建设,建立人才保障机制:档案安全危机预防是靠档案工作者来实现的。建立一支安全意识与责任心强、专业技能强、具有献身精神和防范能力的队伍迫在眉睫。目前最主要的是必须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培养献身精神。档案工作者肩负着“为国家管档案,为民族守历史”的重任。要塑铸“使命高于生命”的档案人价值观。在国家处于外敌入侵的战争状态下,在社会动乱的政治危机面前,当档案保护面临毁灭的危机关头,要挺身而出,用鲜血和生命捍卫国家档案的安全,决不能让自己祖国的档案在自己的手中变为侵略者国家档案库的案卷,决不能让国家的记忆在自己手中断送在民族的败类手中。即使是自己在血与火的搏击中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也要使自己所捍卫的人类文明永远的传承下去。二是建立强磁场吸引人才。目前一个不争的实事是一方面档案部门高科技人才奇缺,另一方面又一才难求。原因无非是众所周知的“待遇”不能满足求职者的企求。在行业待遇差别还无法靠自身力量归零的今天,要争取国家厚爱这些兢兢业业工作在不可或缺的岗位上的国之卫士们,形成“冷门”行业的磁场效应,吸引人才献身没有硝烟的国防“冷战场”。与此同时,加强人才培训与知识结构转型,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档案安全危机预防信息化与电子网络化的需求。 

    军民联防,建立武装力量保障机制:要建立国家层面的预案,在战争与政治危机紧急状态下,国家武装力量要依法保护国家档案的安全。 

    规避防患,建立制度保障机制:这里所指规避防患是指档案部门某个档案存储空间保管的档案被毁灭后,还有另一存储空间安全地保存有被毁灭空间相同的档案,这样,从根本上规避了诸如战争、外星体“造访”、火灾等危机灾难带来的毁灭性后果。要实现这一目标,宜建立以下制度。一是“多套备份”制。纸质档案实行三套制,一套特藏(封存)、一套利用、一套交流;非纸质档案参照备份;归档电子文件执行国家《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拷贝至耐久性好的载体上,一式三套,一套封存保管、一套供查阅使用、一套异地保存。二是“异质备份”制。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实行异质备份,一并存储。三是“异库存储”制。这里所指系除不同介质的档案异库存储外的同质多份异库存储。国家综合档案馆宜在不同地点分别建立“特藏档案库(备份基地)”和“利用存储档案库”。四是“馆际互备”制。开展馆际协作,交流备份。 

   保护“档案世界遗产”,建立国际保障机制:国际档案学家、俄罗斯国家档案局科技信息和国际联络处处长B·∏·塔拉索夫曾指出:“档案文件,无论其来源、归属和保管地点如何,都是属于全世界的;每一个民族的档案都是世界文明记忆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保护各个国家的档案,已成为保护档案世界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国际组织的职责。对此,国际档案理事会《会章》宗旨作出了明确规定,第一条即为:“与其他政府和非政府间的组织及国际机构合作,鼓励和支持各国……保护人类的档案遗产”。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更有着实质性的档案计划:“在加强会员国档案管理工作中,在‘世界记忆项目’下,保护档案世界遗产,并在促进国际合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此,我们可与推论:在国家档案安全遭遇战争威胁和毁灭危险时寻求国际组织支持与国际合作是完全可能的,也是可行的。并且是非常必要的手段和安全危机预防的重要保障机制。要呼吁国际社会通过国际档案理事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立“国际档案安全保护联盟”,制定《保护“档案世界遗产”》章程并发表宣言,禁止发生和谴责在战争中掠夺和毁灭他国档案遗产的犯罪行为,从而筑起钢铁长城,确保世界各个国家档案的安全。 

  结  论 

   综上所述,有无国家档案安全危机预防保障机制,历史将会告诉人们怎样完全不同的答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 

  3、[中国]《档案馆工作通则》 

  4、[中国]《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 

  5、[中国]《CDA电子文件光盘存储、归档与档案管理要求》 

  6、[中国]《电子公文归档管理暂行办法》 

  7、[中国]《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 

  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A·普拉瑟:《档案领域的国际合作》 

  9、[俄罗斯]B·∏·塔拉索夫:《非常情况下的合作——拯救档案的国际活动》 

  10、[美国]D·比尔曼:《虚拟档案》 

  11、[哥斯达黎加]V·C·阿里亚斯:《档案的立法和现代科学管理的功能、目的与重点》 

  12、[加拿大]T·库克:《1898年荷兰手册出版以来档案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影响》 

  13、[尼日利亚]U·O·A·埃思:《档案学:国家和文化传统,还是一门国际学科?》 

  14、[法国]C·诺加雷:《信息技术对档案和档案工作的影响》 

  15、[中国]李伯富  宋扬:《发挥监督职能,狠抓安全落实——国家档案局全面开展档案安全专项督查活动综述》 

  16、[中国]范悦:《勾画档案法制建设的新蓝图》 

  17、[中国]王良城:《档案安全保障系统建设基本任务探析》 

  18、[中国]王德俊:《档案立法、档案机构和档案基础建设的连续性与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