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档案馆业务 > 档案学会 > 学术论文

弘扬老子档案学思想 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发布时间:2019-05-29 湖南省档案局 sdaj.hunan.gov.cn 字体:     分享:
作者姓名:蒋国新
作者单位:永州市档案局

  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中华民族丰富而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绚丽的文化,三千年传承的档案历史,使得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成为今天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厚遗产。在浩瀚的中华文化中,老子的道德观是中华源头文化的重要支脉,是中国元典文化经典中的经典,其中老子的主要著作《道德经》,老子及其《道德经》观点极其丰富,在其社会观与自然观中,包含的档案学思想丰硕,因老子的档案工作者经历,及其著作所体现的档案学思想,确立了老子在档案学界的鼻祖地位,老子档案学思想所蕴涵的档案工作朴实作风、凭证性思维、结绳记事风格,是民族文化的瑰宝,研究和挖掘老子的档案学思想,有利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1、弘扬老子的档案学思想,首先应确立老子在档案学界的鼻祖地位。 

  1.1老子是个档案工作者。老子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周守藏室之史也”。原国家档案局局长冯子直同志对此颇有研究,曾于1963 年在《档案工作》杂志上发表《老子和档案工作》,冯认为老子就是个档案工作者:“守藏室即保管国家典章制度的机构,像今天的档案馆和图书馆,守藏史是这个机构的负责官员,如今日之档案馆长和图书馆长”。江苏省宿迁市档案局潘合刚通过研究,对此也于以认同,写了一篇《老子为档案工作者辨析—兼谈档案与书籍在历史上的联系》的文章,指出老子之守藏室藏品主要为档案,老子当属档案工作者。其它还有中央电视台纪实频道拍摄《问道楼观》的佐证,上海电视大学鲍鹏山教授的讲座,国学大师叶蔓先生对此都是这么认为。笔者对这一观点十分赞同,笔者在20多年的档案学辅导和讲座中,查阅了大量的文献和资料,守藏室里各种典册、书籍和国家重要文献,就是当时的档案,只不过叫法不同而已。守藏史的职责除了保管档案文献之外,自然担负着摘抄、研究、编纂的职责,这些岂不就是档案工作者的职责。 

  1.2老子是中国最早的档案工作者。老子是个档案工作者,这是无疑的,《史记》说老子是两千多年前的周守藏室之史,在此之前还没有相关的史料找出比老子更早做档案工作的人。在此之前,档案的确早就产生了,我们档案行业对这个问题有共识,我们的老祖宗,他们在绳子上打上不同的结,在木头等物体上刻出不同的痕迹,以此来记录相应不同的信息,“结绳记事”这些最早的历史记录和档案,只记录有其事,而无其人。即《史记》之前无有档案工作者其人记载。这一直延续到春秋战国时代,老子档案学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逐渐成熟,春秋时期,诸侯混战、社会大变革、大动乱,思想上空前活跃,促使诸子争鸣现象的发生。老子经历了多个朝代的起落,博览群书、深谙国事,老子在守藏室目睹了春秋战国时期大量的档案材料,来看看这些朝代在档案室记载了一些什么内容:夏朝最后一代天子桀,纵情声色,很多老百姓被逼得家破人亡,走投无路,很快他的夏朝就被方圆百里的小部落商给灭掉了。到了商朝:商纣王专宠爱妲己,最后导致国家灭亡。周朝:幽王三年,幽王为博美人一笑,搞了个“烽火戏诸侯的把戏,从此失去诸侯对他的信任,最后幽王在骊山下被杀,西周灭亡。基于这些档案资料,老子写出了一本千古传颂的书,这本书就是《道德经》。中国历史上司马迁以《史记》的形式记载了老子做为档案工作者的事实:老子者,周守藏室之史也。《史记》记载的当然不仅仅是老子作为一个守藏史,还有从侧面反映出老子的渊博学识的记载, “孔子问礼于老子”就是其一,孔子做为教育界的鼻祖,被后世公认为“万世师表”,没有人异议,就是因为他是有史以来记载最早的专业教育家,且富有成就。而老子做为历史上最早的档案工作者,且成果丰硕,将老子视为档案界的鼻祖,应是理所当然。并且应当加以宣传和推广,这有利于档案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2、老子的档案学思想所蕴涵的档案工作朴实作风,是朴实无华的民族优秀文化的基因。 

  中华民族文化历经5000余年,是不断演化的一个过程,当前中华民族文化所体现出来的朴实无华、作风优良、敢于担当,与老子档案学思相一脉相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胸怀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以作风建设开局起步,党风政风为之一新,这在几千年前,老子就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党的作风建设与老子的档案学文化联系及为紧密,近几年来习近平同志的好多关于作风建设的讲话,直接出自于老子,2014年5月8日《习近平在同中央办公厅各单位班子成员和干部职工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引用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三章的内容:“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因老子的守藏史之经历,这段话有“做档案工作要从小事做起,要静得下心来”的档案工作作风之意,做档案工作必须从细微处手。总书记把它拿来告诫公务人员要有朴实的作风再好不过。笔者在近年的档案工作中,接触到许多习总书记作风建设关联老子档案学思想的讲话,如习近平在《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讲话中,引有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四章“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原文是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习近平在《领导干部要认认真真学习,老老实实做人,干干净净干事》等文中引用“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习近平《之江新语·主仆关系不容颠倒》中,引用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九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等等。 

  老子守藏史经历,留下了大量的档案学文化,除以上习总书记提到的处,其它还有如“处其实,不居其华”(《道德经》三十八章),“复归于朴”(《道德经》二十八章)等等,都是提倡求真务实的档案工作作风的。老子这种从小事做起,认真、细心、踏实的求证精神都是我们档案工作应该学习的。同时老子守藏史经历所体现出来的档案学思想,也是当代中国社会作风建设的基本价值观,这些千百年传承的理念,有的已构成中国人的特精神世界。正如习近平所说,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这些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3、老子的档案学凭证性思维直指当代民族文化的道德规范体系。 

  老子的理论中有档案学思想的源头,也包含有档案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如档案的原始性、凭证性等。老子在《道德经》第七十八间和第七十九章中写道:“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这个“契”字,在说文解字中注是:大約也。从大从㓞。《易》曰:“人易之以契。”清代段玉裁对“”字的说文解字注,书契,符也。翻译过来,就是契据,契约、字据,现代就是我们档案工作者眼中的归档材料,这个归档材料干什么用的?就是拿来做为依据解决问题的,因此,有道的圣人保存借据的存根档案,但并不以此强迫别人偿还债务。有“德”之人就像持有借据档案的圣人那样宽容,没有“德”的人就像掌管税收的人那样苛刻刁诈。老子亲历了大量的政府档案,而提示为政者即使掌握百姓的档案统治者必须以正治国,不得以“契”要胁,为政者应该圣人之道, “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提示人们,虽然你有欠债的档案,但希望人们做有德行善之人,才可能得天道的庇护。因为“无道无亲”,对万事万物都非常公正,并非对哪一物有特别的感情,有德行善之人,他所以得到“天”的帮助。作为周朝的守藏史,老子了解前朝的很多史迹,通过大量的档案材料,他最终认识到,一个社会道德规范的建立,必须要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 

  老子通过“契”这个档案,来引导人们、了解和把握“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中的“善”与“慈”,引导社会、引导统治者规范建立社会道德基本体系,而且这个“善”、“慈”、“和”、“道”、“德”与现代社会道德体系如出一辙。在当代,加强道德建设,首要的问题就是确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义利观。我们党的有关文件中明确指出,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可见,当前的社会道德规范体系,就是要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重,但又尊重和保障公民个人的合法利益,坚决反对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侵犯和损害他人与社会的利益,实现个人和社会利益总体增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反对损人利己的不道德行为。  

  4、老子结绳记事的档案学源头社会主义优秀文化的契合。 

  老子在《道德经》中写道:“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这段文字的描述,可以看成是档案学发展的源头,我们档案工作者都认为 “结绳记事”是最早的档案工作现象,而老子就是提倡这种做了事情有记载,办理事情有依据的档案学理论的先驱,所以“使人复结绳而用之”,就是相当于我们做事要存档、管档、用档,结绳是 “存”,人复是“管”,用之是“用”。可以说在2000多年前,老子就为我们提出了系统的档案学理论,可以说是现代档案学的源头。这个档案学源头还与大同社会、与现代的社会主义优秀文化是契合的,老子提倡小国寡民,老子受生活时代的局限,他还不能对人类的社会发展有一个系统的认知,但他知道通过结绳记事,存之、管之、用之,符合人们那种按氏族部落而居,依档办事、依档化事的规则,大家和谐相处,敦厚淳朴,没有狡诈争斗,让人们“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老子提倡的这种观点,不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为人民服务”吗?习近平总书记在讲传统文化时,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当代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五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恰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魂魄所系,在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与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价值导向趋于一致,基于此,才有人们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因此,笔者认为老子档案学思想的源头,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血脉相承、文脉相连的。 

  毛泽东指出:“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该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老子档案学思想的产生有其特定的时空,虽经2000多年,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依然闪烁着光芒,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就是老子的结绳记事档案学源头契合社会主义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