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档案馆业务 > 档案学会 > 学术论文

浅议新时代县域档案馆的民生服务能力建设

发布时间:2019-05-30 湖南省档案局 sdaj.hunan.gov.cn 字体:     分享:
作者姓名:王耀春 
作者单位:湖南省衡阳市珠晖区第二中学 

  摘要:档案馆是集中保管党和国家重要档案的基地,是社会各方面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的中心。县域档案馆在互联网信息爆炸的新时代,应当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肩负起为民服务的重任。这是县域档案馆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对档案人提出的新要求。但县级档案馆公共服务能力还不强,笔者提出加强县级档案馆民生服务能力建设的几点建议,希望档案人思考和重视。

  关键词:新时代  县域  档案馆  民生服务  能力

  一直以来,档案工作给人的印象就是“高端、大气、上档次”,仿佛它总是那样的遥不可及、高不可攀、养在深闺。因为一直以来,人们认为档案馆是集中保管党和国家重要档案的基地,集中统一地管理党和国家需要长远保管的档案和史料,普通民众却很少知道档案馆还是社会各方面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的中心,它也有着为民服务的职责和情怀。我国现阶段有各级各类档案馆3800多个,其中县级档案馆就占2800多个,县域范围内的档案馆除了保管国、省、市、县各级党和国家重要档案,更多的档案资源如社保、医保、婚姻、房屋等档案都密切关联到民生事务,直接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故县域档案馆要放下“旧时王谢堂前燕”的身姿,轻捷地“飞入寻常百姓家”,肩负起为民服务的重任。

  1、提高政治站位,牢牢把握县域档案工作为民服务的政治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我们的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的根本要求,必须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发出的号召,各级档案机关特别是直接面对广大人民群众肩负为民服务重任的县域档案馆,应当牢记总书记的谆谆告诫,牢牢把握住档案“姓党”的政治方向。

  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了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平衡充分发展,“从现在到二○二○年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这三大攻坚战既是安邦谋略,也是民生大计。这也要求各级档案机关特别是直接面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县域档案馆,应当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肩负起为民服务的重任。

  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提供丰富精神食粮。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繁荣文艺创作,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档案等事业。”这相当于是向从事文化工作的国家机关包括档案机关吹响了为民服务的集结号、冲锋号。

  由此可见,我们党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治国理政的价值引领,县域档案工作者位处基层,直面民生,服务群众,更要认真学习贯彻好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实履行好“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职责,贯彻落实好新发展理念,不断利用民生档案“一切为了民生,为了民生的一切”的理念,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县域档案机关及工作人员要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切实提高政治站位,转变服务观念,牢牢把握县域档案工作为民服务的政治方向。

  2、县域档案工作存在的短板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档案馆进入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的时间比欧美一些发达国家整整晚一个世纪。改革开放才使档案掀开“高、大、上”的神秘面纱,开始面向社会公众,拉近了档案与老百姓之间的距离。档案馆的为民服务的能力也比以前有了明显的提高,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取得成绩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还有不少档案馆特别是县域档案馆还普遍存在“有为民服务之心,但缺乏公共服务能力”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短板:

  2.1、短板一:县域档案机关缺乏专业的档案从业人员。

  县级档案机关一般机关不大,人员不多,地位不高。一直以来,县级档案机关缺乏档案专业毕业科班出身的专业人才,并且人员流动频繁。这就导致服务意识不强、服务内容不充实和服务水平不高。不管是同上级档案馆相比,还是同国内的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事业机构相比,县级档案馆的利用率普遍比较低。这反映了档案馆服务效果不理想的现实状况。

  2.2、短板二:县域民生档案保管分散,损毁遗失严重。

  县级档案馆基本上就是集中保管党和国家重要档案,其他档案资源很少。县域内的民生档案分散在不同的政府部门,民生档案资源丰富:如社保档案、医保档案、毕业档案、人事档案、医疗档案、国土档案、房屋档案、林权档案等,但由于“散居”,各部门都缺乏档案专业毕业科班出身的专业人才,不懂保管,损毁遗失比较严重。

  2.3、短板三:县域档案机关现代化、信息化程度不高,自主查阅不方便。

  县级档案机关规模都不大,馆藏用房不够,使用经费不足,县域档案机关普遍现代化、信息化程度不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自主查阅的需要。在信息化互联网时代的今天,县级档案馆大多仍然采用人工检索手段,缺乏现代化互联网计算机检索服务,缺少宽敞的查阅读取环境,更谈不上提供远程跨馆取证服务,还有许多县级档案馆连官网都没有,严重影响民生服务,这些导致面向社会开展行之有效的公共服务就只能是一句“纸上谈兵”。

  3、加强县域档案馆民生服务能力建设的几点建议

  综上所述,由于历史原因,县域档案馆普遍存在先天发展不足,存在各种影响为民服务的短板。这与十九大提出的要求有差距,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新时代人民群众的普遍向往,县域档案机关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美好追求,在自身的工作中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保证县域内的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档案资源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3.1以高度的政治意识凸显县域档案馆的地位,让其“雄”起来。

  县级档案机关一般机关不大,人员不多,地位不高。县域内对档案工作的重视也很不平衡,个别单位对档案工作重视还不够,档案意识薄弱,监督力度不强,对档案工作所需的人、财、物不能给予充分的保证。有些单位的领导对档案管理工作存在认识偏差认为档案管理工作不能撑门面,没有考核,无关紧要,可有可无。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档案人要经常向领导请示和汇报档案工作,不断地增强领导档案意识,以引起领导的关注和支持。档案人自身还要有高度的政治意识,以服务来凸显县域档案馆的地位。

  3.2以强烈的大局意识整合县域档案馆的资源,让其“富”起来。

  丰富的馆藏资源和优质的馆藏结构是档案馆提供优质服务的资本。档案机关长期以来把为党政职能服务作为自身服务的主要方向,服务的对象主要是政府机关及各种学术研究机构,所以档案资源为民服务的资源不多。县级档案馆要改变馆藏档案内容不丰富、结构不合理的现象,要改变传统的“机关衙门”作风和“机要重地”意识,加强民生档案接收和征集工作,充实馆藏资源,优化馆藏结构。

  首先可以充分利用好上级馆藏资源。在当今电子政务环境下,根据政务信息公开的需要,在档案馆内建立现行文件阅览中心,提供现行文件查阅服务,这也是档案馆优化馆藏结构、拓展服务内容的方法。还可以采取“拿来主义”,把上级档案机关已经公开的资源用拓影、照片、制作图文、汇编书籍的形式变为自身馆藏资源。

  其次可以整合县域范围内的民生资源。例如把分散在乡镇的婚姻登记档案按《婚姻登记档案管理办法》依法收存到县档案馆统一管理。把房屋、土地、林权等档案统一集中,建立不动产档案资源。把医疗信息、医保登记、大病资料等统一集中,建立健康信息档案资源。把民政的低保、人社的社保等统一集中,建立社会保障档案资源。总之,县域内的分散在各部门、各单位的档案集中保管,整合利用,县级档案馆就开拓了丰富的民生档案资源。

  再次可以尝试给家庭建档。档案已经早已深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保档案、医保档案、毕业档案、人事档案……哪一项不关乎民生?哪一项不关注民情?县级档案馆可以尝试像设置医保卡一样给家庭建档案卡,一户一张卡,一户一档案,把家庭成员的社保档案、医保档案、毕业档案、人事档案等归总建好档案资料,这样既可留住家庭历史,可以让政府准确把握社区民情,也可减少民众为寻找证明资源而奔波劳累的负担,还可减轻政府职能部门为给民众开各类奇葩证明的负担。谁家要吃低保,到其家庭档案一查阅,看有不有房产,有不有小车,有不有存款等,可以有利于“精准扶贫”,杜绝“骗保”现象。每个家庭见档还可使每个家庭“前见古人,后见来者”。 家庭建档是传承家风、弘扬家传的好做法。一本记载家庭优美历史的档案就是一本传承家风的教科书,就是在家庭成员之间耳濡目染地传承一种优良作风;一本记载家庭悠久历史的档案就是一首的弘扬家教的主旋律,就是在家庭成员之间潜移默化地焕起一股向上的力量。家庭建档可以助推和谐社会的建设。

  3.3以忠诚的核心意识加强县域档案馆的队伍建设,让其“强”起来。

  县域档案馆民生服务能力建设,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档案馆的工作人员来推动和实现。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公共服务职能的深化对档案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放型、服务型、公关型、复合型的公共服务人才是档案馆人才培养的方向。

  首先要弘扬档案人“为人民服务”的奋斗精神。“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在2018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档案人要实现自身角色转变,增强责任和担当,增强为民服务意识,以慢不得、躲不得、退不得、停不得的精神风貌投身工作,用档案服务民生,用档案资源给人民群众送福利,新时代伟大事业添砖加瓦,真正成为马克思所说的“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

  其次要提高档案人“为人民服务”的能力。一直以来,县级档案机关缺乏档案专业毕业的专业人才,缺乏“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路”的互联网+为民服务意识,故县级档案人要加强业务学习,提升服务能力。整合档案资源需要熟练的档案管理知识,网络服务民生,跨馆取证,自主查阅便民服务需要大数据运用能力。大数据已是互联网时代中,最有价值的一类资源。档案资源信息庞杂,群众又遍及五湖四海,利用互联网帮助群众实现远程查询取证,是新时代对档案人提出的新要求,档案人要提高自身素养来满足人民群众这种美好生活向往,打通档案远程服务“最后一公里”,档案人责无旁贷。

  3.4以自觉的看齐意识提高县域档案馆的服务意识,让其“香”起来。

  “酒香也怕巷子深”。过去档案馆在群众眼里就是为政府服务的机关,人民群众都认为档案馆是集中保管党和国家重要档案的基地。给人们的印象就是“高端、大气、上档次”,有点“高处不胜寒”之感,仿佛是那样的遥不可及。正因为档案在历史上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长期以来带有一种“神秘”的色彩,使得广大民众对档案 “驻足观望”。所以县域档案机关人要摒弃过去自弹自唱、自比自划、自演自看的意识,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档案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通过宣传让人们认识到档案不只是政府机关独享的财产,它是一种资源,一种珍贵的能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能为民生服务的文化资源。

  我们不能只靠在档案纪念日开几个展览几次讲座就完事,我们需要循序渐进,长期坚持,让档案真正走近群众,走进民生宣传形式可以多姿多彩,例如可以在一些广场、公园、社区、学校等场所举办巡回流动的档案展览,让档案活动时时刻刻出现在公众面前可以在档案馆开辟长期展厅,展出珍藏档案让档案,让档案故事深刻篆印在群众的记忆深处;可以在网站上开设档案专题专栏,并保证栏目的长期稳定和定期更新等。中央电视台的《国宝档案》、北京卫视《档案》栏目,用讲故事的形式讲叙档案背后的故事,收视率很高,得到了老百姓的认可,也提高档案的利用率和知名度,这种新的方法用档案既是对档案全新的开发利用,也是档案文化宣传的新探索。县域档案机关也可尝试把档案的民生利用经典事例编为故事,大力宣讲,让人民群众认识档案为民服务的资源属性。

  优化服务环境,为公众提供一个集工作与休闲于一体的好去处是让档案机关“香”起来的最好的现实宣传。环境的优劣对于利用者心情的好坏、工作效率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影响。档案馆在服务环境上进行优化,不仅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可以淡化档案馆的神秘色彩,使利用者在利用时感到轻松自在、心情舒畅。首先,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县域档案馆可以仿照银行做法,设置摆放触摸查询一体机,把查档流程、调档办法等相关信息置于屏幕首页,做到操作一目了然,做到相关操作流程均可在“大平板”上查询,档案馆还可为公众提供复印、打印服务,可以利用自身专业技能帮助服务对象制作缩微复制件等。摆放休息座椅、饮水机、公交线路指引等人性化设施,处处显露温馨人文关怀。其次,营造一个轻松的休闲环境。县域档案馆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开设咖啡书吧,供应各种档案编研出版物、图书、资料、杂志、报纸等,满足利用者的精神需求,使档案馆实实在在地成为具有很高文化品位的休闲场所。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新时代已经对档案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布置了新任务,县域档案馆应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把群众所盼所想变为工作中的“马上就办”,让县域内的人民群众拥有更多幸福感、获得感、满足感,档案人也就会在政府有位置,在群众中有肯定、有好评、有点赞。

  参考文献:

  1. 向立文.加强档案馆的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档案管理.2009.02.

  2. 张艳.县级综合档案馆婚姻档案为民生服务的现状及对策.档案安全与档案服务——2011甘肃省档案工作者年会论文集.2011

  3. 胡建平.浅议公共档案馆信息服务能力建设.黑龙江史志.20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