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年的历史回响——明、清会同县向氏家族文化传承弘扬研究
工作单位:怀化市档案局
摘 要: 古老之谱,无所闻知,记载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地域文化”。根据党中央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的指示精神,为更好的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基因”,我们根据《向氏族谱》所籍录材料,整理发掘其家族文化传承弘扬价值,愿它为“中国梦”早日实现,献上一份“迟来之爱”的历史回响!
关键词:档案史料 族谱 家族文化 传承弘扬
怀化市民间收藏的明清时精钞精校、会同县《向氏谱五世提图》、《向氏世系总图》善本,是目前市内发现家谱中的长寿“老彭”,谓庄子称之久寿见闻七百余岁的彭祖,时间跨越二百至六百多年;楷书精钞精校四万字,纸质无损;内容“家国一体”,弥补官史空白;民间收藏270年,一家之谱书,六百年中国地域史。
“家谱”凤凰涅盘,从更生中升华。古今对话,历史回响,声振山河,响遏行云,历史文献,换来了朗朗乾坤。
一、“家谱”始修明正统七年,续修清乾隆十二年,精钞精校善本,原始原版收藏已有270年。
会同县《向氏族谱》为元末明初向氏避世乱,从龙标(今洪江市)县迁徙会同县的三世、明正统(1436—1449年)年间任职“广东高州府化州石城县尹五载”、届满还乡向基“垂统编次”(继帝王之统绪,以垂于后世也),名曰《向氏谱五世提图》(以下文简称《提图》)。后世续修 ,至三百年后的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17世孙向才中编次《向氏世系总图》(以下文简称《总图》),两册合一178页(合355版面),四万字,跨越明清两个王朝381年。在编次《总图》时,为防遗失,重录《提图》于《总图》合册。明《提图》撰本收藏至上世纪50年代,久寿500多年,毁於鼠啃彻窝。《总图》屡遭王朝战火、民宅棚户失火、强盗土匪纵火、文化大革命“造反派”打、砸、抢、烧,先世先见之明,躲过世俗眼光而幸存。《总图》和重录的《提图》为安全起见,现送市档案局保管。
二、《提图》、《总图》谱留住了历史记忆
向基明正统年间(1438—1442年)“垂统编次”的《提图》,除籍录先世人物、次序外,“家国”不分,还记载了明王朝相关国事。“向氏从哪里来”、“向氏开化开垦会同”、“向基同僚同学赠序赠诗,谈家国天下之事?”小小平平的家谱,连着元末明初王朝兴废。向才中续修《总图》,文章华国,诗礼传家,人微言慎,最早用文字替代口耳之学,通过向氏17世、千余人丁、500多人4000多字的骈文“评点”,神笔留痕,明清王朝在边远,民族杂住县的社会史、文化史、乡村史、生活生产发展史,字里行间藏乾坤。
1、超前官府修志,弥补地方史空白。
今日湖南西部的市、州和湘、黔、桂、渝、鄂省、区接边县、市,古为“黔中郡”郡域,史称“武陵蛮”、“五溪蛮”、“溪州蛮”,统称“南蛮之地”。历代开化开垦、文明崛起,多淹没于历史烟尘。会同宋崇宁二年(1102年)置县前,亦属南蛮之地的“古州苗地”,天荒地老,化外之地。官府无史,地方无志,草绳记事,新中国“扫盲运动”之前,农村文盲农民,都用茅草打“表”放置路口显眼处,代替文字表意;记账记数符号不是“一、二、三、四、五”汉字十位数而是代代相传的“〡、〢、〣、〤、〥、〦、〧、〨、〩、十。历史传说、口耳之学传授民间口碑为史。宋代置州(靖州)、县(会同县)后,现存最早的州志、县志是清光绪(1875年)前后几年编撰的,比明正统七年(1442年)向氏始修《提图》撰本晚433年;比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续修《总图》晚128年。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辰州教谕沈瓒著《五溪蛮图志》史书,也相距44年。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实,人去事空,文字记载是“抡宝”,越早越实,价值连城。
2、《提图》文字最早记载明初向氏家族启发文化、开荒泽田,开化开垦会同县地域文化。
——元末明初,湖南沅水中游安江,西南之门户,自古是经济、军事、交通要地,兵家必争。元军与明军,明军与湘、桂诸蛮首争天下、争地盘,“兵舟络绎”于安江,乌云压城城欲摧,沅水岸边秀洲村向桂为避“世乱”,携带妻儿迁徙会同谋业;
——向桂“龙标庠生”,路经会同县相见堡被居民知晓而挽留,在相见堡当了“西宾”(塾师馆)授徒课读,开启边远僻壤乡村的文化教育先河;
——向桂儿子向烈“读书甚富,人中翅首”,因相见堡“地陋人俗”谷深溪险,田少山多,人烟稀少,读书人不多,为扩大乡村教育效果,“移家于伍招堡次居”,继承父业“购业立户”继续办塾师馆,伍招堡(今堡子镇)土肥地广,殷实户多,求学读书者像农村“赶集”(从之者如归市)一样踊跃;
——向桂孙子向基凭“自身势力”参加明“科举”考试,“除授广东高州府化州石城县尹,”明王朝“至公至慎”竞选官员制度,“家谱”籍录,比会同县志记载早400多年;
——向基当县官届满还乡后,退而不休,继续从事“讲席”,授徒课读,教书育人。向基之后,子孙多为“业儒”即文化人,数代人以当“西宾”教书为业。孙子向通禹(1479—1555年)“博古通今,教化乡愚”。他的循循善诱“启发式”教育方法,受到时下启蒙者和家长们(咸颂)欢迎,谱载:“善诱先生”,今日的“模范教师”;
——向基“耕读传家”,农忙种田,农闲教书。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价购胜溪冲田山一所”。“耕者有其田”,田是粮仓,山是钱庄,向氏家庭衣食有余,家给人足,家族兴旺始此。明正德戊寅年(1518年)向基曾孙向光恺目裔繁衍,人口增加,“得购垠上居焉”(今石旗村),卜宅另居。土地自由、平等买卖,中国最早的“三农”(农村、农业、农民)政策一瞥。
——《提图》计6000字,20多篇“文章”,均为向基和同僚同学原始笔记。翰墨留痕,笔下生史,透视明初帝道攸尊,太平盛世(圣朝重熙累洽)社会。随着人口增加,分家分村。“原生态,原居民,原地址,原文化”计500年以上的向氏家族“古村落”至今有3个。
——向基始修《提图》之后,600年来子孙续修八谱,原始原版留存三谱,其中有民国27年国民党湖南省主席张治中(将军)题词。历代修谱,衣钵“中国传统文化”。家族中无大官大富,“子女不嫌父母丑”,穷人不穷“孝”,“家谱”要修、“家族文化”延伸到今。
3、《总图》翰墨流芳 神笔共构“家国天下”
家是小国,国是大家,“家齐而后治国”。向才中清乾隆十二年续修《总图》谱,翰墨将向氏迁徙会同县薪火相传17世,千余人丁,个人、家庭、家族的“齐家之道”,与明、清两个王朝、28位皇帝的“治国理政”联着,王事接地气,穿越时空381年。高名千载留,文章鸿篇巨制, “向氏家族”在会同县边远僻壤地开化开垦与封建王朝政权组织,有着“家国同构”共通性的历史。
——《总图》的“人口表”是最早的“人口统计”和“人口学”历史资料。《总图》传承古代“图籍”作法,模写土地之形和书其人口之数。“列表”向氏从明洪武元年(1368年)至清乾隆已巳年(1749年)381年,繁衍17世,计1083名人丁,逐个造册登记。1083名人丁中,计652人有生卒,年龄、职业、婚配、迁徙等记载。其中:健康状况,81—99岁的45人,71—80岁的127人,61—70岁的149人,50—60年140人,49岁以下至16岁的93人;婚配状况:无传(绝户)共88人(丁),其中无婚配(光棍)13人,乱世外出当兵未归4人,其余为“择配未就”者;生育状况:“一夫一妻”最多生育六男三女和七男者计10户;文化状况,“业儒未就”有文化者近200人,占三分之一。
——“人生一世,功过留名”。《总图》别开生面,对17世千余人丁中的527人的人生践行功过留下4000多字的“评点”,立此存照,警世后昆。此举为“家族”中的“罕见”、“稀有”。文字:骈文,词句整齐对偶,有声韵,词藻华丽,体现古人才华;内容:涵盖人生一世的“品行”,优缺点分明。功者,扬名显亲,后昆敬之;过者,笔不留情,惩前毖后引以为戒;意义:代有闻人、忠孝廉节、解讼息争、见恶必解、乐善好施、扶正济贫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评点”作用:利家,显示出各种各样人物属性,各种各样人的职业,各种各样人的文化活动和人类活动。活动的个人、家庭、家族“修身”、“齐家之道”成败与否,有似古代《清明上河图》及近代无声电影的文化效应。利国,历代社会大潮流中人物,个人与王朝统治血肉相连,“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个人、家庭、家族兴旺衰弱,与王朝兴废大势相关。“评点”揭示明初“农耕文明”、“农业文化”,“单纯的农业文化”到追求“集镇的商品文化”;“中原文化”替代边远僻壤的“蛮夷文化”;迁徙移民与原住民共同开化开垦僻壤之地的人类活动;向氏成员经商致富由“肩挑”到“船运”、陆地到水上、本地到外埠,远走云、贵、川发展的历史。家谱的“活化石”,今人可以看到古人几百年前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
——《总图》传承的“家风、家规、家训”规定,为向氏六百多年以来“家族文化”立“四梁八柱”
向基始为“家族”、“宗族”立言“能忍”、“无私”家训,声之如雷贯耳,气势穿越时空。子孙薪火相传,得助于世系血脉,传承于文化基因。忠孝两全,“孝门”儒、道、佛家学说的“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八字,绘就向氏子孙的轨物世范。向氏未来何去处?“齐家之道”中模范地遵守和执行国家制订的法律和制度。《世教八段》家训以“西江月”词律填词,双调五十字,士人可以呤咏,无文化人以易记忆的“谚谣”歌唱,深入人心,学以致用。向氏子孙能在清末民国“三大灾难”(天旱、瘟疫、匪患)中,家毁人亡有之,“家族文化”为“四梁八柱”支撑,向氏“大厦”损而不倒。
——《总图》载体“文房四宝”中的“纸、墨、笔(字)、印章(泥)”,为失传工艺产品。向氏自家人所造的“石旗纸”(会同传统手工艺产品,又叫“老财纸”),为当地特有灌木树皮制造。《总图》178页四万字,收藏200多年,纸质无虫蛀、无变质、无腐朽,纸新如旧;墨,书写纸上,字迹黑中带绿,透纸而不浸纸;字,毛笔字,绳头小楷,端庄秀丽,笔力遒劲,“书法”中传承着“人文”精神;印泥印章,泥呈深红,艳丽如新。刻字清晰,刀技精湛。两代三人盖章,显示家人留名于世,对历史对未来地担当。“总图”载体除体现古代传统工艺的质量外,还见收藏者的人品人格,“家书(谱)”抵万金,“家族文化”的“收护”胜过自己的生命。
三、对明清会同县《向氏族谱》善本的文化价值浅识
明清会同县《向氏族谱》遭受“四火”,凤凰涅盘,在烈火中更生、升华。六百多年来八修 “家谱”,传世三部(明清、民国、新中国),系统地、无间断地籍录先世人物的“家世”、“家阀”30余世(代)人和事;明清“家谱”,二十多位县官(吏)、诗人留下四万字、20多篇文章,古今对话解读湘西南边远、民族杂住地域开化开垦,文字上最早弥补官府无史、地方无志,不为人知的民间文献;“家谱”载体“文房四宝”中的纸、墨、笔(字)、印泥产品,原质原味为失传的手工传统产品,有研究、开发价值;久远“文献”盛世留,“家谱”留下清朝先世人物手写楷书原稿原物,及民国27年国民党将军、省主席张治中题词等,收藏艰难,所以珍贵,珍贵在“小家”无冕史官家国同构“大家”文化,家族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
——从“家庭、家族、宗族”方面上讲,开启了向氏“孝文化”、“宗族文化”先河,《家谱》文言孝道,记事为宗“文化”记述,脉络清楚地看到“家国同构”家国天下的中国古代社会构造的演进;
——从“国家、民族、治天下”方面上讲,弥补了历史空白。久远年代,边远、民族杂住地区无史无志。家谱籍录的“人文地理”环境资料,抓铁留痕,留下王朝“治国理政”事。体现“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真谛。
民间藏本,传世之作,鉴于往事,有资于“珍品”。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意见》的实施,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的指导和参与,有助于明清会同县《向氏族谱》的挖掘整理、开发利用的提升。近编《民间“藏本”迟来之爱》一书,远有规划建“家族文化楼”。古为今用,化“古”为宝,璀璨中华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