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公共档案馆之对策研究
公共档案馆是指保管党和国家各类档案资料并为党政机关、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提供查阅利用服务的多功能公共文化场所。我们通过深入永州市各县区档案馆开展大调研活动,以问题为导向,摸清了全市各档案馆的家底,分析和找到了问题存在的根源,提出了创建公共档案馆的对策措施。
一、 创建公共档案馆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公共档案馆具有国家综合档案馆的自然属性,也具有公共性、开放性、文化教育性、服务性的社会属性。现阶段公共档案馆存在许多功能不完善的地方,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效率没有发挥出来。进入新时代,档案工作已日益成为国家治理和公共服务不可或缺的基础和支撑,人民期盼有美好的生活,也期盼从档案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和满足感,因此,创建公共档案馆势在必行。一是社会创新发展的需要。创新是历史进步的动力,新时代公共档案馆创建,必须坚持创新开放引领战略,不断追求创新,转型发展,以满足社会对档案信息资源和档案有效服务上的需求,从管理理念、运行机制、服务方式等方面解决与社会需求不协调的问题。二是信息公开的需要。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的研究应用越来越广泛深入,政府职能的转变、民众素质的提升、服务需求的增多、迫切需要信息资源的公开和透明。三是公共档案馆公共服务特性的必然要求。新形势下,如何界定和发挥好公共档案馆的“公共服务”这个功能定位,是由公共档案馆的自身特性决定的,档案馆必须提质增效,更加开放,更加以人为本,更加贴近民众。
二、当前公共档案馆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1、管理体制不融合,资源浪费严重。全市除建有各级综合档案馆外,部门单位建有专门档案馆。如城乡规划住建部门建有城建档案馆,房产部门建有房产档案馆,国土资源部门建有国土资源档案馆,大中专院校建有高校档案馆等等。目前在这种管理体制下会导致档案资源分散管理,资源得不到共享利用,档案利用部门利益化,重复投资建设浪费严重。这与国家档案法律法规在一个行政区域内档案工作实行集中统一领导相违背,政出多门,各自为政,形成档案资源信息孤岛,造成资源严重浪费。
2、基础设施不配套,发展很不平衡。永州市档案馆库建设抓住享受国家中西部待遇的机遇,由中央投资和地方配套已建成5个县(宁远、江永、江华、祁阳、蓝山),正在建的有6个(零陵区、新田、双牌、道县、金洞管理区、回龙圩管理区),还未启动建设的有4个(市档案馆、冷水滩区、东安、永州经开区)。城建、房产等专门档案馆的保管保护条件也达不到档案保管的要求。虽然档案馆的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有所改善,档案馆的规模基本满足档案保管保护利用需求,但大部分档案馆设备设施陈旧落后,对外服务用房不配套,难以满足公共档案馆功能配套要求。
3、馆藏资源不丰富,结构比例不合理。永州市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保存的档案资料总量少、档案门类少。据调查统计,市、县级国家综合档案馆馆藏档案共计164.26万卷(件),保存最多的市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料只有42万卷(件册),保存最小的县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料的只有5.5万卷(件册),而且文书档案占80%以上,其他门类(科技档案、专门档案、文化艺术档案、本地珍贵特色档案、音像照片档案、电子档案等)的档案极少,馆藏结构单一。民众急需的民生档案(包括婚姻档案、医保社保档案、房产档案、国土资源档案、集体土地确权档案、集体林权档案、精准扶贫档案、人口普查登记档案、知青档案、学籍档案等)分散在各部门单位保存,档案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据调查统计,到各级档案馆查阅民生档案的人次占接待利用总人次的75%左右,由于过去档案馆受馆藏容量饱和的限制,大部分县区档案馆接收乡镇机关档案到1995年,县级机关单位的档案接收到2000年,涉及机构改革、企业改制、乡镇村行政区划调整的档案大部分县区未接收进馆。
4、档案馆功能不完善,作用发挥不充分。长期以来,档案工作人员形成一种惯性思维,认为档案工作是处于各项工作的末端,只满足于档案收集保管和“守摊子”式被动查阅利用,其落脚点没有真正把档案馆“五位一体”的功能、作用发挥出来,档案的利用效率不高,有的档案馆一年接待查阅利用只有500人次左右,被动应付多,主动对接服务少。公共档案馆的服务平台不健全、服务设施不配套、服务措施不到位,公共档案馆功能作用的发挥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档案信息的编研开发产品质量和水平不高,满足不了大众的需求。信息化手段落后,现在查档基本上还是采用传统手工方式,满足不了方便快捷的需要。没有完全把公共档案馆的公共服务性、开放性、公益性、文化教育性的功能彰显出来。
5、信息化严重滞后,开放力度不够。永州市档案信息化建设严重滞后,目前信息化(数字化)工作刚刚起步的只有6个县区(宁远、江华、祁阳、东安、蓝山、零陵),主要是资金投入不足和技术力量缺乏,连最基本的硬件设备(服务器、存储设备、扫描仪、网络安全设备)和档案管理软件平台都没有,怎么谈得上去搞信息化,严重制约和影响档案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目前,全市馆藏档案数字化还不到5%。档案馆只满足于收、管档案,在用字上下功夫不够,档案开放鉴定不到位,满足不了各方面查阅利用需求。据调查了解,各级档案馆到期经开放鉴定可以开放查阅的档案占馆藏档案总量不到10%。
6、专业人才极度缺乏,干部队伍不稳定。档案局(馆)实行合一体制,人员编制少,人员结构比例不协调。全市档案局(馆)编制最多的县23名,编制最少的县仅6名。局(馆)工作人员年龄偏大,人均年龄达45岁以上,档案专业人才极度缺乏,全市各级档案馆档案学专业毕业的不足6人,县区档案局(馆)精通档案业务工作的人员很少,有的县出现档案工作业务断层,整个档案工作无法开展起来。参照1985年劳动人事部、国家档案局下发的《地方各级档案馆人员编制标准》及馆藏量测算,市、县(区)档案馆应配备档案干部340人,而实际配备人员135人,配备率仅40%,人员紧缺,制约了档案事业的发展。
三、创建公共档案馆之对策措施
1、树立大档案思维,下足资源整合功夫。一是要建立多元化的大档案资源征收体系。依法加大对到期档案的接收力度,做到应归尽归、应收尽收,应征尽征。要围绕党的十九大提出的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深化改革、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污染防治等重要战略部署开展档案各项工作。尤其是对“三名档案”(名人、名品、名胜)、“五新档案”(新领域、新专业、新机构、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五重档案”(重点工作、重大活动、重大建设项目、重大科研项目、重大生态保护项目)、领导干部公务活动档案、公务礼品档案、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风民俗民间文化艺术档案和特殊载体档案的收集。在机构改革、企业改制、行政区划调整等过程中,及时做好档案处置与接收,防止档案散失。加强电子政务和无纸化办公条件下电子文件、政务信息、业务数据的收集归档、安全保存、查阅利用的应用探索与研究。二是要统筹协调档案资源整合和共享利用,打破部门和条块分割。积极拓展社会合作和资源共享,全面加强与专业档案馆、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艺术馆、纪念馆等其他社会领域的交流合作,通过整合档案目录、档案信息、档案实体和设置分馆等形式,整合本级其他专业档案馆的档案资源。如把城建档案、房产档案、国土资源档案、婚姻档案等专门档案馆与国家综合档案馆合并。将市所在地的区档案馆并入市档案馆,以解决重复建设、人员编制和力量不足的问题。建议国家档案局出台各类档案馆资源整合和共享利用办法,打通信息孤岛,推动档案资源科学配置和高效利用,走共建共管共享之路。
2、拓展公共服务大渠道,下足开发利用功夫。一是建立全方位、高效化的档案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特别是在档案收集模式、管理手段、服务机制上要下足创新功夫,充分利用互联网+服务、窗口式服务、一站式服务、预约上门服务、全天候服务等方式,简化利用手续,提供便捷高效利用服务。要不断适应当前开放、包容、多元化需求的信息社会,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及时提供更加人性化、精准化、精细化、智慧化、个性化的档案支持服务。全力推进数字档案馆建设,实现馆藏档案资源信息共享,异地查阅,跨馆出证。二是加强档案编研开发力度,主动融入文化旅游休闲服务。各级档案馆要拓展服务渠道,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人民群众关切的重大问题以及意识形态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主动开发档案资源,通过报送或推介档案信息、编辑出版档案选编、举办档案展览等多种形式,提供深层次、高质量档案信息产品,不断挖掘档案的价值,全方位提供档案信息服务。努力把“死档案”变成“活信息”、把“档案库”变成“思想库”,更好为各级党委和政府决策、管理提供参考,为全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旅游升温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产品。三是充分发挥档案馆公共服务作用。充分挖掘档案资源的现实和历史价值,设计宣传主题,创新宣传形式,推出一批有档案特色、有社会影响力、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档案宣传精品力作,为档案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强大舆论支持。如定期举办档案专题展览、主题报告会或档案论坛、档案馆开放日活动。让公众走进档案馆,走近档案。四是要加大国家综合档案馆馆藏存量档案的开放鉴定力度。加快推进档案解密审核和划控工作,及时公布开放档案目录,为公众利用提供更多的档案资源,卓有成效地推进档案资源共享。五是要完善公共档案馆的功能定位和考核评价机制。建议国家档案局出台公共档案馆综合考核评价办法,包括对公共档案馆规模、场地设施、人员配备、资源、服务等方面进行指标考核和综合评价,建议把公共档案馆建设纳入当地文明城市创建考核指标体系,建立奖惩激励长效机制。
3、破除信息化大瓶颈,下足资源共享功夫。信息化是国家发展战略。档案信息化是档案事业迈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公共档案馆必须破除信息化大瓶颈,向数字档案馆迈进,实现档案信息网络电子化查阅服务。建立上下统一的档案资源管理、业务处理平台和集约化的档案资源数据中心,通过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档案信息化建设,推动档案信息资源全社会共享,充分释放档案数据红利, 补齐档案部门的最大短板和弱项,激发公共档案馆工作活力,提高档案资源的利用效率。
4、启动干部大培训,下足人才专业化功夫。档案事业成功的关键在人才,档案工作需要弘扬“工匠精神”,公共档案馆需要有一批“大家”和“大师”级的专业人才。要站在档案事业长远发展的高度,发挥人才的引领支撑作用,建立健全科学的引才育才留才机制,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培养和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努力培养一批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档案事业相适应的高素质、创新型专业人才队伍。要改变过去那种时间不长不短、学得不痛不痒、效果不好也不坏的培训方式,建议由省、市档案局牵头组织开展对档案局(馆)工作人员分期分批进行专业培训。如委托高校举办半年以上档案专业技术提升班;到上级档案部门或发达地区档案部门跟班学习和直接委派到高校进修;采取适当的待遇和优惠政策留住和引进专业人才;开设档案讲堂,请专家学者讲座;档案部门内部采取老中青相结合传帮带的办法或举办业务技能大比武;积极运用网络远程教育开展档案干部继续教育培训等多种方式和途径培养高素质专业化人才。
5、抓好顶层大设计,下足政策保障功夫。贯彻落实档案法律法规和中央、省、市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档案工作的文件。建议国家档案局会同有关部门对档案干部配备和经费保障进行顶层设计,出台各级档案局(馆)工作人员编制配备标准,各部门单位档案室设立专门的档案岗位,档案馆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标准等政策措施。统筹解决档案部门人员编制少、档案专业人才严重短缺、经费严重不足、基础设施设备落后、信息化建设等问题,为档案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支撑保障,推动档案事业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真正把公共档案馆建成面积达标、设施完善、功能齐全、安全保密、服务便捷、节能环保的档案保管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档案利用中心、政府公开信息查阅中心、档案数据资源中心、文化旅游休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