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综合档案馆社会文化功能的实现对策
关键词:综合档案馆;社会文化功能;档案对策
档案所具有的文化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但如何将档案的文化价值最大限度地体现出来,服务于民众,服务于社会,是目前档案工作的重点之一。由于历史原因,档案馆重藏轻用,且主要服务于党政机关,在人民群众心中其政治属性多于文化属性。档案馆是我国档案事业的主体,其中国家综合档案馆3046个,占各级各类档案馆总数的79.8%。[1]档案具有文化性、社会性,而综合档案馆因其馆藏档案数量多、种类比较丰富,无疑是实现档案社会文化功能的最佳平台。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我国综合档案馆多初建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新中国才成立不久,在百废待兴的环境下,档案工作发展条件有限,专业档案工作者少,民众的热情又在发展生产上,故一直以来综合档案馆的社会文化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所以,作为当代的档案工作者有义务有责任通过自己的努力更好地实现综合档案馆的社会文化功能。
一、综合档案馆社会文化功能实现的问题分析
档案传承社会记忆,是社会记忆的承载体,具有其专属的独特文化性质。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史中,档案忠实地记录了各个方面的变迁。在延续和发扬人类文明时,档案不可或缺。档案文化价值是档案本身具有的,档案馆是文化财富的宝库。但目前档案文化价值的开发实现却还不尽如人意,综合档案馆社会文化功能实现,尚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而言:
(一)档案馆重藏轻用
中国周代的天府,汉代的石渠阁,唐代的甲库,宋元的架阁库,明清的皇史宬等都是历代保管档案的机构,虽有漫长的历史,但被中央统治阶级把握,重藏轻用,不对外开放,变成了皇家独有,更谈不上社会文化功能。到如今,档案馆一直都是由政府掌控,保管的文件也多是以党政机关文书档案为主。过去,档案馆的工作人员将大部分精力和时间放在收集、整理、保管等主要业务上,注重保管档案馆的库存档案,忽视利用开发,在如何做好提供信息服务这块工作上很少花心思。综合档案馆工作重心以如何保管好所收藏的档案为主,过于看重档案的机密性,忽视档案作为社会公共文化资源的文化性。在档案文化利用方面,出于明哲保身,开出种种限制,尤其当心因开放利用而导致泄密事件的发生,或引起利益方追究责任。
(二)从业者良莠不齐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高速发展,档案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同时也对档案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人是档案工作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档案从业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决定了档案工作质量的高低。由于档案从业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导致档案工作整体水平不高。我国开设档案学专业高校共32所,档案学专业的学生总数少,每年部分毕业生没有从事与档案相关的行业。以苏州大学十届档案毕业生为例[2](苏州大学档案学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着26年不断发展的光辉历史,在全国同类专业中享有较高声誉,具有代表性),如下表1和表2所示。
年度 |
就业人数 |
档案管理 |
行政文秘 |
公务员 |
市场业务 |
其它 |
2000届 |
46 |
15 |
7 |
19 |
4 |
1 |
2001届 |
40 |
10 |
15 |
6 |
4 |
5 |
2002届 |
29 |
6 |
9 |
8 |
4 |
2 |
2003届 |
25 |
4 |
11 |
4 |
5 |
1 |
2004届 |
45 |
11 |
13 |
10 |
7 |
4 |
2005届 |
24 |
6 |
6 |
4 |
5 |
3 |
2006届 |
44 |
13 |
6 |
8 |
6 |
11 |
2007届 |
42 |
14 |
6 |
3 |
10 |
9 |
2008届 |
24 |
7 |
7 |
2 |
3 |
5 |
2009届 |
28 |
10 |
3 |
3 |
8 |
4 |
总人数 |
347 |
96 |
83 |
67 |
56 |
45 |
表1 2000-2009届苏州大学档案学毕业生就业岗位分析表
年度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总计 |
比例 |
32% |
25% |
20% |
16% |
23% |
25% |
29% |
33% |
29% |
35% |
27% |
表2 2000-2009届苏州大学档案学毕业生从事对口岗位比例表
从以上数据可见,2000-2009年苏州大学档案专业毕业生就业时从事档案管理的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27%,比例不高。与此同时,档案工作岗位流动性不大,难以注入新鲜的血液。老一批的工作人员思想进步慢,缺乏工作创新的动力和活力,素质有待提升。缺乏专业的档案工作者,档案工作开展必然不顺利,难以形成科学的、系统的工作流程,从而影响档案文化价值的实现。
(三)基础设施不完善
档案馆的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直接影响档案馆文化功能的实现。目前,在档案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与档案工作实际需要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影响制约了档案馆社会文化功能的有效发挥。以酒泉市所属的综合档案馆为例,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档案馆库面积普遍偏小。档案馆库是最基本的档案基础设施。根据国家标准规定,市、县级档案馆均属于三类馆,馆库面积最低限为6600平方米、1200平方米,现在瓜州县只有475平方米,肃北县仅210平方米,还不及国家标准最低限的1/2。七县市区中玉门、肃北、瓜州还无独立馆库,肃州、敦煌、金塔、阿克塞馆库面积也严重不足,所有管库办公、业务用房明显不符合国家有关档案工作的要求。二是档案柜架老旧且数量不足。部分档案馆却少必要的档案柜架,难以满足档案接收的需要,致使大量应接收进馆的档案长期滞留在馆外。还有相当数量的五、六十年代的颜色不同、规格各异、浪费库房空间,存在安全隐患的木质柜架。全市各档案馆仍有此类档案资料柜架235套,其中金塔县档案馆就有50套,占馆内现有柜架总数近1/3。全市目前接收档案所需装具缺额折合五节铁皮柜达468套。 [3]此外,档案馆的建筑外部结构、内部设施老旧,内部设备不齐全。这些因素都会阻碍档案馆的对外开放。档案库房建成时间过久,不能满足目前档案库房的建筑标准。国家近几年来,拆迁脚步进行的很快,大量新式建筑取代老旧建筑。档案馆是长期的文化事业,短期看不到经济效益,所以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档案馆建筑缺乏资金进行新建,库房内部的计算机、空调、档案装具、温湿度设备等也无法更新,更甚者没有这些设备。老旧的建筑只能满足保存档案的基本要求,但要开辟新的区域、增加设备去进行档案文化服务建设确实存在困难。
(四)群众档案意识弱
所谓档案意识,就是指人们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