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开发档案文化产品 助推全域旅游发展——全域旅游发展背景下的档案文化建设和档案文化产品开发刍议
作者单位:嘉禾县旅游服务中心 嘉禾县档案局
摘 要: 文旅融合已成为现实,也是旅游发展的必然选择。有文化的主导、有文化的灵魂,才能使旅游更富内涵、更加灵动、更具吸引力。本文以嘉禾县为例,尝试从加强和完善档案文化资源体系建设,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创意开发档案文化产品的视角,阐述基于全域旅游发展背景下,档案文化建设与档案文化产品开发的新途径与新模式。
关键词:开发 挖掘 档案文化产品 地域文化 全域旅游发展
文化是诗,旅游是远方,文化与旅游的融合,让我们深切体验到“家门口的诗与远方”。文化是灵魂,旅游是载体,有文化的主导、有文化的契合,让旅游更富内涵、更加灵动、更具吸引力。档案是事业,文化是服务,旅游是产品,让档案文化走向市场,为大众提供丰富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这既是档案文化建设和档案文化产品开发的初衷与落脚点,也赋予了新时代档案馆、档案人新的历史使命。拓展档案文化产品开发途径,创新开发模式,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全新课题。本文以嘉禾县为例,尝试从加强和完善档案文化资源体系建设,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创意开发档案文化产品的视角,阐述基于全域旅游发展背景下,档案文化建设与档案文化产品开发的新途径与新模式。
一、全域旅游发展背景下档案文化的核心要素
档案是历史的忠实记录者,是传承物质和精神文明、接续民族血脉和灵魂的重要载体。档案文化广义上指档案工作执业群体(档案机构、档案工作者)在执业过程中所创造形成的思想、理念、学术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指现阶段所保存各种形态、各种载体档案所蕴含蕴涵的教化人、陶冶人的信息资源总集合。档案文化资源包括科学研究资源、教育资源、文艺创作资源、记忆遗产资源、民族文化资源、文化产业资源、文化休闲资源、文化人力资源等。档案文化的价值按照不同标准划分,可以分为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和审美价值、体验价值、市场价值。从全域旅游发展的角度来讲更倾向于挖掘和开发档案文化所蕴涵及彰显出的审美价值、体验价值、市场价值,或把档案文化资源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转化为审美价值、体验价值、市场价值。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等收入群体不断扩大,群众消费观念、出行方式、生活习惯等悄然发生改变,对品质生活、品质旅游的追求越来越强烈,逐步从粗放式大众旅游向精致化小众旅游转变,从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浸入式体验转变,人们更多地是追求文化体验、科普研学等中高端旅游产品。国内一大批的文化主题公园、科普研学基地应运而生,探秘游、体验游、研学游备受市场亲睐。地域特色文化体验、科普研学是让游客“慢下来、留下来、沉下去”的内在张力。嘉禾历史悠久,人文璀璨,积淀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产生了众多独具特色的地域魅力文化,主要包括神农文化、民歌文化、佛教文化、铸锻造文化、美食文化、红色文化。嘉禾是神农教耕之地,有九老峰、丙穴等遗址和神农教耕优美传说;嘉禾是全国民歌之乡,素有“北有兰花花、南有伴嫁歌”之称,收集整理上千首民歌,独特的伴嫁习俗,在汉民族中不可多见;铸锻造在嘉禾有三百多年历史,有全省唯一以铸造立园的专业园区—坦塘工业园;全国吃在广州、湖南吃在嘉禾,嘉禾美食享誉三湘,血灌肠、子姜血鸭、红烧狗肉、水煮肉等7道菜被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在《走遍中国》栏目中作重点推介,是十大湘菜产业县;萧克所著《浴血罗霄》、古华所著《芙蓉镇》双获茅盾文学将,这在全国都极为罕见。这其中既有物质的,也有非物质的;有的展现在史志、文学、影视等档案介质之中,但更多的散落于民间,亟待保护、开发、传承。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档案文化都能转化为旅游产品,但能成为旅游产品的档案文化,都是地域特色文化的精髓,也可以说是档案文化中的核心要素。一是实体文化,包括文化地标、文化名人活动场所、历史遗址等,如圆明园、长城、岳阳楼等;二是景区文化,如泰山文化中的平安寓意,衡山的祈福文化等;三是民俗节庆文化,如斗牛节、火把节、泼水节等;四是生产工艺文化,如山东省东阿阿胶旅游景区、湖南省株洲醴陵瓷谷等;五是文化展览馆,如故宫博物馆、性文化博物馆等;六是开放的文化产业、主题文化公园,如迪士尼主题乐园等;七是文化演出,如《宋城千古情》《印象·刘三姐》等;八是教育培训,如井岗山红色教育等。通过价值重构、项目重建、产品重塑,将无形的有形化、有形的人性化、静止的活动化、常见的特色化、单一的配套化、系列的品牌化,最终形成体验式、研学类旅游产品。
把握社会热点、紧扣旅游主题,加快档案文化建设,创意开发档案文化产品,必须牢牢把握档案文化的核心要素,着眼市场需求,突出异质文化,彰显本土特色,进一步丰富馆藏、加强保护,通过再开发、再创造,形成档案文化品牌,为群众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和更高层次的文化体验。
二、紧扣旅游主题,强化档案文化资源体系建设
加快档案文化建设,形成档案文化品牌,更好地服务全域旅游发展,必须有丰富的档案资源作支撑。要作眼人民群众需求,精准对接旅游市场,坚持以档案文化建设为引领,不断拓展档案文化资源形成渠道,创新档案文化资源建设方法,努力构建内涵丰富、种类齐全、独具特色、精品迭出的档案文化资源体系。
1、量质并举,丰富提升馆藏资源。档案文化建设既要注重量的积累,更要讲求质的提升。丰富的馆藏资源才能形成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需求;质的提升,才能应对个性化、品位型需求。一方面,要广泛收集反映神农文化、民歌文化、佛教文化、铸锻造文化、美食文化、红色文化等方面的档案资源,做到应归尽归、应收尽收。如,嘉禾民歌品种繁多、内容丰富,有伴嫁歌、情歌、儿歌、劳动歌、生活歌、仪式歌、花灯调、喜庆曲牌等,总量达三四千首之多,但目前收集整理有歌词、曲谱的仅1200多首,有更多的散落于民间、在民间艺人和基地传承人中口传心授,亟需推进抢救性保护。要通过开展全面普查和座谈会、研讨会等形式,采用大编研模式广泛收集整理。另一方面,要建立严格的评审、准入制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全面提升档案馆藏资源的品位。嘉禾的美食、小吃品种繁多,但最具嘉禾特色和独特制作工艺的只是少部分,如血灌肠、子姜血鸭、神仙狗肉、水煮肉、三味辣等,在湘菜中独树一帜,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收集整理,防止过多过滥,更好地彰显嘉禾特色。
2、专综结合,构建多元馆藏格局。嘉禾目前只有一个县级综合馆档案馆,虽然嘉禾近年来大力推进依法治档,注重档案资源建设,但与城市建设及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已不相适应。一要建强综合馆。注重接收和备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点项目建设、民生事业发展等新型档案资源,包括纸质档案和数字信息,进一步丰富馆藏、优化结构。二要建优专题馆。加快建立和完善城建档案馆、铸锻造博物馆、民俗文化园、萧克陈列馆等专题档案馆,发挥专题档案馆优势,满足专业化、个性化、品质化和高层次用户需求。三要建特特色馆。依托伴嫁歌、嘉禾花灯等传承基地和旅游重点项目,在民俗文化村、美食产业园、雷公井伴嫁歌传承基地、甫口花灯戏传承基地,建立伴嫁歌、花灯戏、嘉禾美食等特色档案馆,集中展示嘉禾地域特色文化。
3、全民共建,发挥社会资源优势。按照“不求所有、但为所用”的原则,鼓励民间仁人志士和有条件、社会责任心强的企业及行业协会,利用自有资源积极参与档案文化资源建设。一是加大征集宣传力度,拓宽收集途径。近年来,通过主动与萧克将军秘书张国琦大校沟通衔接,成功征集到张国琦大校珍藏的萧克将军生前革命工作的大量影像资料(300G),千余张照片,500万字的文字资料等珍贵档案资料,为建设萧克陈列馆奠定坚实基础。二是鼓励企业自主兴建,开展多方合作。鼓励铸造企业主黄乃雄依托嘉禾铸造发源地田岗头村和正在兴建的旅游重点项目铁艺小镇,在铁艺小镇开发建设铸造博物馆—铸造大观园,广泛收集嘉禾铸造发展史料,展示各个时期的铸造工艺、产品,采用声光电技术展示嘉禾铸造发展历程、传统工艺和现代铸造技术,彰显嘉禾铸造文化魅力。三是支持行业协会编研,促进文化交流。积极鼓励县摄影家协会、餐饮协会发挥自身优势,主动参与档案文化资源收集和编研。县摄影家协会会员、县委原副处级干部王军杰多年来,利用业余时间收集整理,编撰并自费出版了《嘉禾古墟》《嘉禾铸造》等系列精美画册,全面展示嘉禾风俗风情和铸造历史沿革。
三、大力开发档案文化产品,推进文旅深度融合
档案文化资源只有与市场相结合,通过科学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形成更多更优质的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和旅游产品,才能更好地体现其价值,为旅客带来全新的游娱体验和文化体验。
1、立足馆藏再开发,以编研等举措打造文化精品。馆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是指通过大编研、综合展览、举办文化活动等手段和方式,对档案文化资源进行科学适度的开发利用,实现资源增值,更好地服务经济发展、服务民生。一是创新编研方式,增强文化精度纯度。综合采用大众编研、联合编研、专题编研、网络编研等模式,切实加强对地域特色文化、城建文化编纂和研究,深度挖掘档案文化资源的审美价值、体验价值、市场价值,使“死档案”变成“活资源”。近年来,嘉禾县政协、档案局、县委统战部、县委史志办分别牵头,联合多部门编撰了《天降嘉禾》《嘉禾蓝色档案》《禾仓古韵》《嘉禾民歌》等系列丛书,编辑了乡镇志和首部村志《山田村志》。下段,要在增强编研系统性、时代性、针对性上下功夫,提升高度、拓展广度、挖掘深度,加大资源征集和编研力度,力争出版《嘉禾民歌》《嘉禾美食》《嘉禾铸造》《嘉禾锻造》等系列丛书。二是创新展览方式,提升文化传播影响力。改变传统集中展览、展板展览方式,通过打造主题广场、主题公园、专题档案馆、民俗文化园,在县级门户网站开辟专栏,推进全时、全景、全方位展览。坚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采用铁艺、浮雕、实物等载体,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形象的图片、精彩纷呈的演艺,展示民歌文化、伴嫁习俗、红色文化、神农文化、铸锻造文化、美食文化等地域特色文化编研成果。三是创新活动载体,增强群众的参与性。近年来,嘉禾坚持每年举办“欢乐潇湘·幸福嘉禾”大型群众文艺汇演,每三年举办一次民歌艺术节,并成功举办了美食烹饪大赛、豆腐文化节等节会,通过节会互动、全民参与,让群众亲身感受嘉禾民歌、美食的独特魅力。下段,将在拓展群众的参与度、提升艺术作品质量、创新展学习载体方式、塑造文化节会品牌上下功夫,通过开辟禾仓讲坛、举办民歌研讨会、专题学术论坛、知名媒体嘉禾行等活动,掀起民歌美食热潮,提升嘉禾民歌、嘉禾美食在学术界和美食行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结合项目再塑造,用文创的理念塑造文旅品牌。魏小安认为,文化的感觉不仅仅是表现在表面上,更重要的是细节体验。要坚持以人为,从人的需求和体验出发,用匠心精神做好文旅项目。蒋翔认为,撬动旅游发展的核心是将文化和产业融合,开发有品质、有核心竞争力的旅游产品,而文创能在这其中发挥的空间很大。嘉禾近年来积极挖掘县域特色文化,放大“山水慢城”特质,加快推动一批人文景点建设,致力将民间传说、民风民俗、名人名家、古迹古韵等文化元素与自然景观巧妙融合,切实增强旅游资源的吸引力、感染力和生命力。一是依托仙江古村和古华旧居,推进“芙蓉镇原型地”景区建设,将伴嫁文化、影视艺术融入田园风光,打造民俗风情体验卷轴。二是依托嘉禾铸锻造发源地田岗头、英花古村和坦塘工业园,挖掘铸锻造文化,放大工匠精神、打铁精神,推进铸造广场、铁艺小镇、铸锻造博物馆等项目建设,集中展示传统铸锻造工艺流程和现代铸锻造产品,建设省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三是积极推进萧克故居保护与修缮、郴州最早党组织—中共嘉禾特别支部旧址、将军广场、萧克陈列馆建设,充分挖掘红色旅游文化,打造“将军故里”红色产业带。四是加大古村、古街、古墟、古树、古戏台、古祠堂、古牌坊等古迹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推进雷公井古村落、禾仓堡文化街区等项目建设,融入民风民俗,打造风情四溢的古村文化体验区。五是建成了神农广场、体育公园和廉政文化、法制文化等主题公园,推进嘉禾文旅新城等项目,将文化与休闲相结合,市民在休憩健身、静谧身心的同时,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六是将美食文化融入文化旅游产业项目,推进民俗文化村、美食产业园、美食一条街项目建设,塑造“美食名县”旅游品牌。
3、借助经典再重构,在创作中提升文化影响力。萧克在谈到嘉禾人时,深情地说,嘉禾人是铁打的、打铁的。这种打铁精神也许就是促使他走上革命道路的精神源泉。嘉禾人勤劳、敢闯、敢试。千百年来的创业探索,孕育和涵养了嘉禾独特的民歌文化、伴嫁习俗、铸铸造文化、红色文化、神农文化、美食文化,这在《芙蓉镇》《浴血罗霄》等经典作品中都有体现。著名作曲家王佑贵多次来嘉采风,吸取嘉禾民歌欢快的曲风,创作了《春天的故事》等经典歌曲。一要繁荣文艺创作,借助影视作品宣传推介。近年来,《悠悠嘉禾伴嫁歌》《梦牵故乡》等影视作品相继登上央视舞台,对宣传推介嘉禾民歌文化、伴嫁习俗产生了巨大且深远的影响。要加快推进电影《芙蓉渡》拍摄,适时翻拍《芙蓉镇》影视剧,通过创作大批优秀影视作品,对嘉禾民歌文化、铸锻造文化进行广泛推介。二要创新艺术形式,展示嘉禾独特人文风情。引进专家团队,培育文艺骨干,对传统民俗歌舞进行再创作,借助灯光秀、实景演出等现代表现形式,打造古华笔下的大型伴嫁歌民俗歌舞--《喜歌堂》,成为与《宋城千古情》《印象·刘三姐》相媲美的旅游项目。三要创新表现手段,推动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自媒体时代既推动文化的快捷传播,也催生新的展演形式。要充分运用微电影、动漫秀、真人秀等表现形式,借助快手、抖音、火山等视频平台,通过举办创新大赛、微电影征集、真人动漫秀等活动,引导文艺爱好者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运用现代表现形式和展演手段,在创作中继承,在传播中创新,推动传统与现代艺术完美融合,创作出更多贴近大众、反映生活的优秀作品。
参考文献:
1. 魏小安 : 关于文化和旅游的随想;
2. 沈伟光、王伟俊:档案文化不能走向胡同文化——全球变革趋势下的档案文化建设;
3. 许春芝:推进档案文化建设的途径与方法;
4. 高王忠:档案文化建设刍议;
5. 吕红等:档案馆开展档案文化建设的主要策略;
6. 王旭东:论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7. 晓凡:文化旅游资源转化的基础是产品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