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 · 溯源
开启身边记忆,讲述档案故事。当我看到这个标题时,脑海中清晰地浮出这样一个记忆犹新的画面…那是2012年9月22日,星期六,正是我和刘亚值班负责接待查档。那天上午晴空万里,一丝风都没有,只有知了在树上鸣叫,几只猫咪躲在树荫下纳凉。这时一个年近六旬,身体健壮,中等身材,脸上挂着汗珠的男人急匆匆地走进接待大厅,来到查询台前。我们热情有礼地请他坐下,送上一杯水,问他有什么需要帮助。他稍微平静后从提袋中拿出一个本子说请我们帮忙找父亲。他告诉我们他是河南人,地地道道庄稼汉,父亲是黄埔军校十四期的学生,他还在襁褓之中时父亲就病故了。家中原来有父亲穿军装的遗照,但在过去的岁月中不幸被毁,他也就无缘见到父亲的音容笑貌。现在自己年纪也大了,更加思念亲生父亲,几番打听费尽周折去了省博物馆、省图书馆等单位去查找都一无所获,最后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来到这里。我们听着他的故事,一边安慰他一边帮他查找,并告诉他这次来到湖南省档案馆查黄埔军校的资料是找对了地方。因为在我馆保存的黄埔军校同学录是最齐全的,有许多人都在这里找到了自己亲人的资料。当我们从档案中找到他父亲的资料时他激动得流下了热泪,一个劲地感谢我们帮他实现了心愿。望着他离去的身影我也感慨万分,档案是真实记录历史的文字载体,是民族血脉印记的传承,是连接过去岁月与现实生活、先辈与后人精神世界的桥梁。我从事档案工作三十年深有体会,与这位河南大哥一样感同身受。我小时候曾听说我的曾祖父与冷水江锡矿山的开发有关,还听说我的亲伯父也是黄埔军校毕业的,但只是家人的传说,并不知就里。当我有幸成为兰台人,在工作中就有意留心查找相关档案资料。果然看到在《锡矿山锑矿志》中,详细地描述了我曾祖父晏咏鹿在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冒险前往锡矿山探察,拣取前明炼余之砂三十斤,运省验之,始知为锑。而此前一直误以为锡,这就是我国锡矿山从不产锡,而只产锑的历史由来,从此結束了以锑为锡的误区,进入了锡矿山产锑的新时代。1898年2月我曾祖父与同乡合办积善锑厂是为锡矿山第一家锑厂,1899年开设了巽禄采矿公司,是锡矿山第一家立案公司,故我曾祖父享有世界锑都开拓者的美名。而在翻阅我馆编辑出版的《黄埔军校同学录》第十七期的学员名录时又找到了我伯父 晏瑞的名字,继而在卷宗中找到了伯父的照片,翻拍后带回家给我奶奶看,年过八旬的奶奶抚摸着照片老泪纵横“儿啊,几十年了我终于又见到了你。” 当年我伯父率部抗击日寇,战斗中不幸受伤,后因伤病交加,身为副团长的他英年早逝。虽然亲人救国捐躯给家族留下无尽思念,但先辈的爱国情怀却永远鼓舞着我们后人为实现“中国梦”奋力前行。我奶奶拉着我的手说,如果你不在省档案馆工作我们都不知去哪里找这些珍贵的档案资料,你要用所学专业保护这些宝贵资源。正是缘于这种特殊的情结,我始终坚守不计得失,默默无闻任劳任怨地耕耘在兰台这广袤的“故纸堆”中。走近档案走进历史,走进许许多多的往昔,去帮助人们了解更多的历史细节,以鉴史知人启迪未来。十年前我先生出国去欧洲考察,在挪威参观教会大学时对方谈到当年在湖南传教时的情况,所有的档案资料都完好无损地保存在图书馆。我先生听了介绍后提出可否查看,对方答“可以”,于是我先生查找到一九四五年湖南新化基督教受洗礼人员名录,果然记录有我母亲的名字,对方非常热情帮我先生复印了一份,说带回来给我母亲做纪念一定会很高兴,这也是中挪世代友好的证据之一。我先生回国后把这份珍贵的档案资料给我母亲看时,我们都感慨万分,真没想到我妈人没出国,她的档案却漂洋过海在异国他乡保存了几十年。这也许就是我从事档案工作三十年而无怨无悔,在心灵深处永远有它的一席之地的档案情缘。弹指一挥间,我宝贵的青春年华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平淡岁月中,逐渐褪去美丽的光彩。回顾几十年的工作历程有失有得,有苦有乐,但我热爱这份工作并乐在其中,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是我们每一个兰台人的神圣使命和职责。保管和保护珍贵的档案资料,尽可能地延长它的使用寿命是我们每个档案工作者应尽的责任,守住档案就能寻找到我们民族的根、精神的魂。坚守传承才能弘扬文化,牢记历史才能开创未来。我们将在局(馆) 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展开新的宏伟蓝图,创新务实,走进历史,用活档案,传承文化,放飞梦想,服务改革,奉献人民。 (湖南省档案局(馆) 征收保管部 晏蔚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