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后某个工作日的上午,祁阳县档案局的查阅室里突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唐老是大村甸镇八一村的村民,今年六十五岁,因其精神异常,生活不能自理,妻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离家出走未归。那时子女年幼不懂事,没有给老人办理有关手续,唐老成了无户口无身份的“黑人”。随着国家对老年人关爱政策的实施,这些年来其儿女一直为老人的事四处奔波,但都因其尴尬的“黑人”身份而无法享受应得的待遇。后经人介绍,老人的女婿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来到县档案局,希望能落实身份问题。查阅室同志耐心细致地询问具体情况后,终于从档案馆《阶级成分》中找到了老人的名字。多年的期盼终于有了结果,老人的女婿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鼓起掌来,于是便有了开头的一幕。
无独有偶!羊角塘镇两位王姓老人常年在外打零工,如今想还乡定居,却发现自己成了“黑户”,愁得他们茶饭不思。两人来到县档案局查询,最终补录了户口信息。
档案虽小,但却是历史的真实记录,具有其他任何材料不可替代的依据和凭证作用。小小的档案正显示出它满满的正能量,帮助老百姓解决一些大问题。
(祁阳县档案局 郑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