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共服务 > 查档服务 > 利用事例

民国时期湖南工赈档案研究

发布时间:2024-12-02 湖南省档案局 sdaj.hunan.gov.cn 字体:     分享:

工赈也常称为以工代赈,以招募灾民兴办公共工程的方式对灾民进行救济。不同于传统社会举办善会善堂直接为灾民提供衣食住宿的消极救济方式,以工代赈作为一种积极的救灾方式,真正做到寓救于工寓救济于建设。实施工赈既能够安插失业的青壮年劳动力,解决他们的失业问题,让有劳动能力的灾民通过劳动获得粮食养家糊口解民倒悬,又能够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维护社会秩序,促进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可谓一举两得。

在浏览湖南省档案馆的纸质目录寻找硕士毕业论文方向的过程中,我发现湖南省政府社会处、善后救济总署湖南分署以及湖南省建设厅全宗包含许多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以工代赈的档案资料。这部分资料数量庞大内容丰富,对探讨抗战胜利后湖南的灾民救助战后重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决定湖南省档案馆的这批资料为基础,结合其他报纸著作,以民国时期湖南工赈为题撰写学位论文。

湖南在抗日战争期间遭受了重大损失,全省三大城市成了灰烬,十九个大城镇毁损百分之八十,人口死亡五十七万,各种损失七十一万亿。除了战争导致损毁严重,湖南更是自然灾害频发,1945年春夏之际,湖南大部分地区滴雨未下,全省灾情以旱灾为主,遍及54县之多,洞庭湖周围则水灾肆虐,湖南人民生活困苦哀鸿遍野。在此情境下,重建家园,拯救灾民是战后湖南面临的重要任务。湖南工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以修建道路为例修建了零(陵)东(安)、零(陵)道(县)、及邵(阳)新(化)三公路;以修复洞庭湖垸堤为例,修复滨湖十一县垸堤为解决居民住宅问题,修建平民住宅,分三期共发专款五亿三千二百万元补助城镇房屋;为修复被毁的城市,修建长衡市区及沿河马路,创办善后救济工厂收容技术失业工人从事工作另外,还修建小学校舍、医院、公园等。这些公共工程全部采用以工代赈的方式,招募灾民,拨给工人工赈食粮以此来解决难民的生存难题。

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十分重视史料的挖掘,“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资料”就出自他之口。史料搜集是每位历史研究者必须要做的工作,随着档案资料的数字化建设,与前人相比,我们对档案资料的利用更为便利,而这都得益于档案馆工作人员的辛勤努力感谢湖南省档案馆工作人员为我们提供的周到服务,也希望档案馆的资料能够被更多人挖掘利用,从而还原历史,呈现社会全貌。

                    湖南师范大学 张瑜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