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的轮廓

湖南省档案局 hnsdaj.hunan.gov.cn 时间:2006-09-27 【字体:
  

  洞庭湖位于长江中游的荆江南岸,地跨湘、鄂两省,是祖国最大的淡水湖。

  洞庭湖的取名是由湖中的一座山而来。在岳阳对面湖中有座山名叫“君山”,也称“洞庭湖”,相传这里为神仙洞府,故叫“洞府之庭”。山的四面环绕着一片汪洋的大湖。因此,人民借洞庭之名作为湖名,这就是洞庭湖名称的来源。

  从古以来,洞庭湖的范围就非常辽阔,“横亘八百里,日月若出没于其中”,气势非常雄伟。年深月久,江水带来的泥沙渐渐地在湖中淤积成洲,远在战国时期,人们就开始利用荒洲垦殖。东晋时就开始筑堤防水。这样就渐渐地形成了荆江两岸的堤防。清代(1522―1566年)江北各口先后堵塞,使云梦泽与长江隔断;南岸留有太平、调弦两口与洞庭湖相通。清咸丰年间(1860年)冲开藕池口,形成现今的藕池河。同治年间(1870年)冲开松滋口,形成现今的松滋河。从此就确定了今天洞庭湖的范围。

  洞庭湖区总面积约17,940平方公里,属于湖南部分者12,20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790平方公里,天然湖泊面积3.141平方公里,较大的湖泊有东洞庭湖。南洞庭湖及西洞庭湖。这里所指的湖区系指洞庭湖天然湖泊,滨湖冲积平原及受洞庭湖洪水倒灌影响的湘、资、沅、澧四水尾闾地区:包括南县、安乡的全部,华容、澧县、汉寿、沅江、津市的大部,常德县、市,益阳县、市,湘阴、岳阳一部,长沙县、市,湘潭县、市,桃源、临澧、临湘、宁乡及株洲的小部,不包括这些县、市的山岳、丘陵地区。

  区内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年平均温度为摄氏16度左右;最低气温在1月份为摄氏0下6―1度;最高气温在7月为摄氏31.9―34.8度,年无霜期为262―272天,年日照量为1990―2148个小时,年平均降雨量1340―1420公厘,适宜于农作物的生长。加之,境内湖沟港交错,水面辽阔,不仅灌溉与交通极其便利,而且盛产稻、棉、麻、鱼、莲、藕等农产品。为我省粮食产量较高和提供商品粮食最多的地区,向有“鱼米之乡”的称誉。[$page$]

  湖区气候特征

  湖区气候有从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性质,大陆温度略大于长江中下游其它湖泊区。境内冬冷夏热,气温年际变差较大,春季冷暖气团交缓频繁,春秋降温较剧,春暖迟,秋寒早,年降水量偏小,变幅甚大的气候特征突出,又多大风暴和洪涝灾害性天气。

  湖区多年平均气温为16.4~17℃,年际变幅在1.0~1.6℃,比湘中、湘南略小。一月平均气温3.8~4.5℃,比同纬度其它地区低;7月平均气温28.4~29.1℃。绝对最高气温为43.6℃(益阳1961年7月24日),最低气温一18.1℃(临湘1969年1月31日)。常年气温高于30℃者达65天,低于0℃者21天左右。湖区春季寒潮2~5次,3月还有寒潮出,4~5月中等寒潮仍然不断,春季冷空气常持续3~5天,多者可达13~15天。秋季寒露风一般出现在9月20日左右。

  湖区为全省风速最大、日数最多的地区,日平均风速1.9~3.6米/秒,年平均2~3米/秒,以全年大风日数最多的沅江县为中心(年平均达28天,最多年份77天)向四周递减。北部和紧靠湖泊的地方多于16天,其外围地带多于12天。风速最大的岳阳,极值达28米/秒(相当10级风力),次之沅江县25米/秒。风向湖盆中心腹地,北风出现频率最高,东、西边东北风出现频率最高,南部面北风出现频率较高。从季节分布看,春季的大风出现频率最高。

  湖区年平均降雨量为1200~1400毫米,由外围山丘向中北部减少,为湖南的少雨区。雨日年平均135~160天左右,最多年份雨日达160~180天,最少年份仅100~130天,极差50天,年内降雨5~7月占40%以上,夏旱、夏秋旱经常发生。湖区暴雨常见于4~10月,以6月份的暴雨日数最多,在地域分布上,东部和西部丘陵地带较多,多年平均在4天以上。暴雨的特征是暴雨日数少,但强度大。因此,湖区防排涝异常紧张。

  洞庭湖水系

  洞庭湖为吞吐型外流湖泊,具有水量充沛、水位变幅大、洪枯水位不断上升、年径流量变率大、年内分配不均、汛期长而洪涝频繁的水文特征。洞庭湖北有分泄长江水流的松滋、藕池、太平(原为四口,调弦口1958年堵闭)三口,东、南、西有湘、资、沅、澧四水和新墙河汨罗江直接灌注入湖,形成辐聚状向心水系(见水系图)多年平均径流量3126亿立米,近35年最大年径流量5268亿立米(1954年),最小年径流量1990亿立米门978年人两者相差2.6倍。水位始涨于4月,7~8月最高,11月至翌年3月为枯水期。多年最大水位变幅大于我国其它淡水湖。四水为13~17米,三口为10~13米,岳阳最大达17.76米。汛期(5~10月)多年平均径流量2332亿立米,占年径流量的74.6%。其中三口汛期多年平均径流量1094亿立米,占汛期总径流量的46.9%,三口分流量大,历时长,又因澧水与长江同属一个暴雨区,常年7月中旬延至8月下旬,可能与长江同时出现洪水,则水位猛涨,往往导致湖区洪灾。

  湖区地形和水系格局是土壤呈圈带状变异的主导因子,而围垸耕作措施对土壤的分布有一定的影响。南洞庭以北的湖区平原,普遍分布紫潮泥,成土母质以长江沉积物为主,混合有沅、澧水的沉积物,土层紫色深厚,呈碱性反应,石灰性反应强烈,PH值8.2~8.6。然而由于现代沉积相的差异,以推移质占优势者,发育紫潮沙田,通气性能好,有机质分解快,但积累少,保肥能力差,是一种需要改良的低产土壤;以悬移质占优势者,发育紫潮泥田,自然肥力较高,但潜育化、次生潜育化较发育。介于两者之间者为间沙紫潮泥田,适当靠排水系统可培育为高产土壤。南洞庭湖以南,湘、资水尾间沉积物发育黄潮沙泥。由于沉积长久,土层紧实,层次明显,呈微酸性到中性反应,一般在近河床或凸岸处发育黄潮沙田。而湘、资水尾闾河流泛滥平原处,沉积颗粒较细,则发育黄潮泥田,耕作层中全氮含量多,而有效磷却甚缺乏。此外,从湖滨冲积平原向低丘过渡地带,受到地表水和地下水渗流活动影响,土层结构与肥力很差。外围滨湖区切割阶地和低丘陵,以及赤山和华容的南山、东山是广泛发育于第四纪红土母质的黄泥田。最外圈环湖丘陵、岗地区,一般在海拔300米以下普遍发育红壤,具有有机质分解快,剖面层次明显,土壤多呈酸性反映,自然肥力不高等亚热带红壤的地带性特征。丘岗顶部或水土流失较重的地段,土壤所处的部位易受侵蚀,剥蚀,一般发育为土层薄、保水力弱的红壤性土。此外,环湖东、南、西三面,海拔300~500米的低山丘陵区,有由板、页岩、砂岩、石灰岩等成土母质发育为黄红壤,土层一般在80厘米左右,发展层次明显,表层以下常见有明显黄泥层和淋溶沉积特征,矿质养份含量较高。[$page$]

  洞庭湖的洪水

  洞庭湖的洪水来自长江向洞庭湖分流的四口和本省的湘、资、沅、澧四水。流域面积

  组成如下表:

  

                   水 系
流域面积(平方公里)
长江干流
 沙市以上
1030595
湘江
濠河以上
94660
资水
甘溪港以上
28142
沅江
德山以上
89163
澧水
小渡口以上
18496
洞庭湖
区间
 32362
                   合 计
1293418

  

  

  历年平均入湖年水量3019亿立米

  其中:来自长江向洞庭湖分流四口的1120亿立米,占年入湖37.1%

  来自湘、资、沅、澧四水的1647亿立米,占年入湖54.6%

  来自洞庭湖区间的252亿立米,占年入湖8.3%

  洞庭湖的泥沙

  在长江四口向洞庭湖分流的同时,洪水夹带大量的泥沙沉积在洞庭湖,使洞庭湖走上云梦泽消亡的老路,迅速由大变小,逐步走向消亡。1524―1860年洞庭湖全盛时期水面6270平方公里(清道光《洞庭湖志》载),1949年水面4350平方公里,容量293亿立米,(扬子江水利委员会实测)1980年洪水水面2691平方公里,枯水水面645平方公里,容量170亿立方米。据1951―1988年实测泥沙资料,1951―1988年平均每年入湖泥沙19292万吨,其中82.3%来自荆江四口。

  洞庭湖的远景规划

  洞庭湖的主要灾害是洪水、泥沙、渍涝三个方面,来源于长江和四水。因之,光靠在洞庭湖内加高加固堤防,整理洪道,不可能战胜水灾、根治水患,必须按照“治标与治本结合,防洪与排涝并重”的方针,结合长江和四水的治理,才能彻底解决问题,但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初步打算想分作以下三个阶段来进行:

  第一阶段:洞庭湖经过连年整修,洪道堤垸基本定型。今后三年内应当在现有基础上,贯彻续修配套、小型为主的方针,继续加固大堤,整理排灌系统,充分发挥已成工程的效益。有计划的利用外洲与内湖,扩大耕地面积,进一步发展抽水机,提高土地利用率,消灭一般性水旱灾害,从水利角度上保证粮食作物高产稳收。

  第二阶段:松滋。藕池两口建闸控制,围修东洞庭湖及其他蓄洪垦殖区。这样作,可以利用中枯水位刷深河床,扩大下荆江泄量,同时一般洪水不开闸,入湖泥沙与水量可以减少80%以上,对长江和洞庭湖都极为有利。另外,根据需要和可能,有计划地深挖洪道,降低渍水位,结合排渍重点修建船闸,达到便利城乡物资交流与节约劳动力的目的。

  第三阶段:加速进行流域规划,逐步在长江干支流和四水上游修建一系列的拦洪水库,并加强山丘区水土保持工作。控制入湖洪水与泥沙。届时洞庭湖蓄洪垦殖区将逐步为山谷水库所代替,整个洞庭湖平原将变成水旱无忧的“鱼米之乡”。

  

  选自1961年《洞庭湖区基本资料汇编》

  1985年《洞庭湖区整治开发综合考察研究报告》


洞庭湖的轮廓

10453435

< img sr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