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省的旱情是极为严重的。衡南的群众把今年这种旱情概括为:“三个季度九个月,六场细雨两场雪,连雨带雪十拍水,塘干库尽饮水缺。”在严重的干旱灾害威胁下,全省广大干部和群众并没有被困难所吓倒,他们从去冬以来,坚持车水犁耙,车水插秧,车水保苗,一直到车水保收,坚决与天争粮。今年的抗旱斗争,不仅取得了巨大的胜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对如何正确地估计我省当前的水利基础,提供了可贵的资料。现将其分别总结如下:
今年的旱灾,不是一般“插花性”和“季节性”的,而是四季相连,历史上稀有频率的特大干旱。其特点是:持续性久,降雨量少,重现期高,分布面广,有效场雨间歇期长,形成暴雨久旱,雨季无雨,旱季更旱,河溪断流,灾情严重。据各地初步摸底,全省早、中稻减产失收面积达1681万亩,占今年早、中稻实插面积的42%,其中一般减产的422万亩,严重减产的743万亩,基本失收的516万亩。双季晚稻受灾面积571万亩,占实插面积的73%,枯死约130万亩。旱土作物的灾情也很严重,仅据衡阳、郴州、邵阳三专区的统计,减产失收的面积232万亩,占播种面积的66%。全省受灾的县、市共55个,受灾人口1600万,占农村总人口的51%,其中以茶陵、耒阳、永兴、宜章、衡南、汝城、桂阳、武冈、嘉禾、邵阳等县的灾情最为严重,今年粮食减产达50-70%。估计全省比去年减产粮食40亿斤左右,仅相当于1960年的粮食生产水平。像今年这样严重的干旱,据我们初步分析,湘东南地区在100年一遇以上,湘中地区大约50至100年一遇,湘北地区大约50年一遇,湘西南地区大约10至50年一遇,茶陵的重现期最高,大约500年一遇。
今年的旱灾,主要是由于长期雨水稀少所形成。去冬以来,全省各地雨量都比往年减少。去冬一般降雨只100毫米左右,比历年同期减少五至六成,比1959年大旱年也减少三至四成。今年3至9月,除常德地区降雨880.5毫米外,郴州、茶陵、衡阳、零陵、邵阳、岳阳、长沙、芷江等地,只降雨400至600多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少四至六成。特别是湘南、湘中、湘东等地区,从去年11月以来,一直未下透雨,冬旱接春旱,春旱连夏旱,夏旱连秋旱,旱期达250天,耒阳、安仁、永兴、茶陵、衡南、常宁等县长达300至370天。加之,在作物生长盛期,雨水特少,气温升高,南风增多,蒸发加大。从实测资料看,今年8月底,湘水中、下游地区出现极端最高温度,普遍达摄氏40度,以株洲市41度为最高。茶陵、永兴、安仁、衡南、零陵、江永、邵阳等县1至8月蒸发量,分别比今年同期雨量增大54―164%。这种入不敷出的情况,就必然造成大部分地区的严重干旱。
由于干旱过长,不少河溪断流,塘、坝、水库无水可引。据不完全统计,在12491座中小型水库中,曾干到死水以下的有8327座,占67%,其中中型水库占20座,即:湘潭花石、安仁仙下、大沅冲、耒阳关王塘、永兴龙潭、汝城龙虎洞、衡南双板桥、衡阳石狮堰、衡山德圳、东安金江、洞口超美、龙江、邵阳金江、双峰紫云观、邵东黄家坝、新邵下源、桃江碧螺、益阳迎丰桥,梓山冲、株洲上游等中型水库;山塘162万余口,干涸的106万口,占65%,其中衡阳、零陵、湘潭四专区和株洲市干涸的山塘达80―96%;河坝20多万座,无水可引的有12万多座,占62%;断流的大小河流、溪沟有5600多条,其中属于一至三极的支流有60条,如郴县的郴江、资兴的廖市河、宜章的漳水、桂阳的�y江、衡南的蒸水、湘潭的涓水、祁阳的祁水、醴陵的泗汾河、宁乡的乌江、常宁的宁水、武冈的赧水、新宁的夫夷水、零陵的黄溪河、双峰的侧水、株洲的白石港、长沙的沙河等河流,都先后在8月以前断流。水源的日益枯竭,不仅使许多地区的抽水机无水可抽,水车无水可提,而且给群众的生活用水也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全省在干旱期间有7万7700个生产队,占全省生产队总数的16.3%无水饮用,都要远程到外队、外社去挑。
今年的干旱规律,与往年的“插花性”、“季节性”有所不同。从大区来看,今年我省的旱情,是与粤北、桂北、赣南连成一体,遍及大半个湖南。其中湘水全流域普遍苦旱,情况最严重,资、沅两流域次之,澧水和洞庭湖区情况较好,基本上不感缺雨。从湘水流域看,有两大旱区:一个是湘南的郴县、零陵、茶陵一带,其范围大体位于北纬26°-27°之间,形成一条带状的“干旱走廊”;另一个是以长沙为中心,贯穿于浏阳。平江、湘阴、益阳、桃江、宁乡、湘乡、衡山、醴陵等县。按以往旱区的分布,总是迂回湘南地区和衡邵丘陵区,而今年却以邵阳至衡阳为分野,愈南愈旱,愈北也愈旱,特别是旱情北移,越过湘中,波及湘北,这是比较少有的情况。综上所述,可以得出这样一个概念:历年来,湘南、湘中的旱情总是稳定少变的,其中以北纬27长为中心线,可以称为“干旱纬度”,南北摆动于26°~28°之间,针对这个规律,如何从水利措施上和农业措施上来与之相适应,是值得我们今后研究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