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松澧分流
1954和1955年治湖以后,形成了沅澧大圈和安保大圈,也形成了澧水洪道。但松滋和澧水在七里湖周围仍然互相干扰顶托,造成七里湖周围的洪道航道迅速淤塞。1956年以前沅水的枯水流量和长津枯水航道大都走津市经甘家湾。濠口、汇口、张九台到安乡,由于七里湖边上的甘家湾――濠口――汇口河段和松滋西支(官垸河)迅速淤塞,1957年以后冬季断流停航,逼使澧水枯水流量改道走观音港倒流22公里到青龙窖下安乡,长津枯水航道也伴随改走观单港绕道青龙窖下安乡。据实测水文资料:观音港倒流天数在1955年有130天,1956年160天,1957年184天。由于观音港河道狭窄湾曲且水深流急,1957年11月安乡开往津市的客轮在北河口翻船,死10多人,常德地委书记吴子英也在船上同时遇难。如果要维持当时的混流状态,可能出现两种后果:好的情况是松滋向澧水分流量逐年减少,坏的情况就有可能逼使澧水完全改道走观音港青龙窖下安乡,澧水侵夺松滋洪道而造成大乱。不管出现那种情况,对安乡、澧县都是灾难,这就是当时决定松澧分流的客观形势。
1959年,常德地委将提出的松澧分流工程计划与湖北荆州地委协商并得到同意。工程内容是:堵观音港、彭家港、濠口、郭家口、青龙窖、挖断岗、王守寺、小望角八口,把中支洪道由原来150―200米展宽到800―1000米,使松滋来水集中走中支下安乡,澧水洪道和航道都傍七里湖山边下石龟山,保留五里河作为安乡津市间的季节性通航捷径,利用两个水系互相调剂洪水。据此,1955、1956年展宽了张九台以下河段,作为堵口分流的前期工作。分流工程从1959年冬开始,安乡、澧县共动员13万劳力,施工时间达半年,国家投资850万元,完成土方1900多万立米,废田还河12.12平方公里(连同1955。1956年的河道展宽共废田还河40平方公里)。由于1959年冬修任务大,展宽的新洪道疏刨不彻底,王守寺至西坝口新引河开挖没有符合标准,1960年汛期对上游的防洪排涝有一定影响,安乡中洲垸因而溃决。工程未按设计完成所带来的副作用是暂时的,可以通过继续施工解决。但由于湖北省坚决反对,经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出面邀集两省省委商定:于1960年冬挖开青龙窖、濠口两处堵口,恢复松滋西支,堵北河口不让观音港倒流;挖开王守寺、小望角两处堵口,恢复松滋东支。中支原按三支合流设计,东西两支又挖开恢复通流的初期,扩大了下泄流量,暂时缓和了松滋洪道自然萎缩趋势,但也加大了安乡的进流量,加剧了安乡的水情恶化并加重了防汛负担。而中支洪道展宽了东西支又挖开通流,使中支洪道与过流量不相适应,从而加速了洪道边滩的淤积,使两岸边滩迅速变成了芦苇高洲。随着边滩的逐步淤积,泄流作用逐步减小,血吸虫病逐年加剧。在1974、1975年湖洲矮围灭螺歼灭战的群众运动中,芦苇高洲先后围垦。自然淤积加入为围垦作用,使中支流量又逐步减少,东西支流量逐年增加,三支下泄流量恢复到近似松澧分流以前的情况。
1962年冬堵挖断岗河下口,并永湘中合为一圈;1963年冬堵鸟儿洲,并西洲官垸为一圈。从此,松澧分流有关的河流堤垸形势定型。
2.防洪大圈
湖区历代所建堤垸分散零乱、堤线过长,堤身质量差又疏于防守,以致经常溃决。民国时期虽有人提出要“化零为整、合小成大”,“通盘整修、统一管理”(王恢先《湖南水利建设》),但限于当时社会制度而无从实现。建国初期通过合修并垸,堤线有所缩短,但仍偏重于全面照顾又无法使所有堤防的防洪标准在短期内全面提高。从1954年冬整修洞庭湖开始,打破县界共修防洪堤建立防洪大圈,在防汛中调度,并适当提高大圈的防洪标准。目前,已组成22个防洪圈。其中,保护耕地面积在50万亩以上的防洪圈9个,50―10万亩的防洪圈14个,10―5万亩的防洪圈7个,5_1万亩的防洪圈54个,1―0.1万亩的防洪图137个。湖区堤垸的防洪大堤长度,通过防洪大圈的建立已由1949年的6406公里缩减到3471公里。已达到20年一遇防洪标准的大堤,至1983年有2448公里,占总长的71%。险堤堤段虽由3211公里减少到1291公里,但尚需付出很大努力进行培修加固。而洞庭湖因淤积肇致水位自然上涨的速度是惊人的,湖区水位近30年已普遍上升了1―2米。防洪大堤单靠加高堤身是赶不上水位自然上升的,湖区堤垸的防洪问题也决不能单纯依靠加高堤身来解决。1980年6月的长江中下游防洪座谈会上,提出了“各堤防应根据保护面积的大小,分等制定标准”的意见;水利部1983年12月《关于洞庭湖近期治理工程安排的批复》中,提出重点堤垸应使其在较大洪水时不致漫溃,一般堤垸只要防御一般洪水。湖南据此选定了沅澧。大通湖、华容护城、烂泥湖、松澧、沅南、育乐、安保、安造安尤、湘滨南湖等10个大国总面积942万亩、耕地513.9万亩作为重点堤垸,按照部定标准:重点堤垸顶高程按建国后最高水位加超高)河堤1.5米、湖堤2米)进行设计;一般堤垸的堤顶高程,原则上低于重点堤垸0.5―1.0米。
选自馆藏1985年《湖南省水利志(第三分册)洞庭湖区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