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要(略)
(二)缘由
洞庭湖位于长江中游,调节江洪功效,原本宏大,因北有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四口江流之灌注,西南有湘、资、沅、澧四水之汇入,水流挟沙淤淀,以致湖区日缩,容量渐减,复据历年水文资料统计,四水的洪水期5、6月间,自此时起,洞庭湖已贮有相当水量,待至7、8月间长江大汛期时,湖内已不能容纳较多之水,因此对调节四口分泄入湖的江洪效能,极其微小,如果利用洞庭湖现有之湖面,加以控制,有计划的进行人工蓄洪,调节江洪,削减长江中下游之洪峰的功效仍甚宏大,经详细研究,以在洞庭湖内选择湖区较宽之湖泊,建筑围堤,与湖隔离,保持空虚,使成为蓄洪垦殖区,此是最经济而有效的办法,这样可使每年7月以前四水的洪流,早泄入江,7月以后长江洪峰,到达宜昌沙市及岳阳达到危险水位时,使四口入湖的江洪,放入蓄洪垦区内,以削减荆江及下游武汉一带的洪水峰,而减少洪水的威胁和灾害,并且在蓄洪区露出水面的洲土,每年至少可种植冬春两季农作物,对农业增产,收益亦大,又因蓄洪垦殖区的兴建,四口四水有了划定的泄洪道,水流集中,可收到冲刷河槽,减免淤淀的效果,与便利航运的利益,故办理蓄洪垦殖工程,实是一举而数得,此项工程基本上还是属于土方工程及一部分水闸工程,举办较易,费用较廉,而收效迅速,适合于目前的建设条件。
大通湖位于洞庭湖中部,环湖西南北三部,都已围垦成垸,仅东部出口与洞庭东湖连接,历年来受藕池河所挟泥沙淤淀影响,湖底日高,出口日窄,根据实测成果,湖内当水位高出吴淞零点3400公尺时面积(包括不能修复之溃垸在内)为430平方公里,高低水位差约5、6公尺,加以人工整理,则其蓄洪功效仍甚宏大,经初步估计,大通湖的有效蓄洪容量约22亿立方公尺,垦殖面积约30万市亩(包括不能修复之溃垸耕地面积约12万亩),且工程简单,只需在东部出口修建16.8公里围堤,即可与外湖隔绝,保持湖内空虚,收到蓄洪效果,1950年湖南省水利局根据上述情形,呈准中央举办大通湖蓄洪垦殖试验区工程,于是年1月组织工程处,重点举办乐口围堤工程(即横堤工程)但排水工程仅做极小部份,我处奉令接受本工程,拟继续分期办理未办的各项工程,并为了高度发挥蓄洪垦殖作用,得照顾长远计划(本工程将扩大计划叙述于后)而便于逐步实施。重新编拟本计划,包括围堤工程,蓄洪闸工程,排水工程三项,兹将各项工程基本情况与规划内容分述如次。
(三)略
(四)工程规划与设计
一、围堤工程:
大通湖西南北三面都已围垸堤,仅在东部自莫公庙至三吉河坝长16.8公里之湖口,与增福垸积庆垸间,普丰垸宝三垸间的两个河口,新建堤防,即可修成为蓄洪垦殖区,大通湖以往的最高洪水位,尚无详细记载,经实测乐口一带1949年最高洪水位的痕迹高度为33.80公尺,拟定本段围堤、顶高程为34.8公尺,堤身标准在临湖(0+000至10+000)与堵塞两河口部份,堤顶宽度定为6公尺,内坡1:3,外坡1:2.5,临河(10+000至16+800)部份,堤顶宽度定为5公尺,内坡1:3,外坡1:2,在蓄洪闸未修建以前,选择9+000至10+000,长1公里的堤段作临时蓄洪放水堤段,堤顶高度与最高洪水位齐平为33.80公尺,临湖险工堤段,自4+000至9+000除种植杨柳外,另用块石护坡,以防风浪冲击,沿胡子口河堤身,正当急流,须修芦苇护坡,以防水流洗刷,又自5+000至7+000公里堤段(俗称浃堤),地势低洼,基础软弱,除挖沟排水外,于内坡加修护脚后戗堤,必要时亦可内外加大坡度估计,新建围堤及堵塞全部土方1,082,100公方,护坡石方17,700公方,芦苇护坡共67,500平方公尺,防浪杨柳200,000株。
此外,增福垸附近,围堤长约3000公尺,三才垸三千弓一带围堤约3500公尺,堤顶高程尚合标准,惟因年久失修,堤身单薄,必须培厚加固,共需土方约100,000公方。
本工程东口新建围堤与堵塞河口部份,在1950年1月由湖南省水利局组处依据上述计划施工,于是年6月底基本上完成任务,惟决堤部份,因基础太坏,屡修屡陷,边坡加大至1:10以上,而堤顶高程,终较计划高程低0.8公尺,护坡石方与芦苇护坡防浪杨柳三项,当时工程处本身已做好一部份,工程处结束后,交由大通湖管理处堤工科办理,而未了工程,即使堤尚需加高至预定标准,与增福垸、三才垸、三千弓一带围堤,需培厚加固,共计土方107,300公方,湖南省农林厅反映,要求将此未了工程于1951年续完。
二、蓄洪闸工程
蓄洪闸系备作控制蓄洪区蓄洪之用,在危险水位时,将闸门启开,导洪入湖,达到蓄洪效果,湖南省水利局前兴筑东口围堤工程时,因感当前经济条件不许可,曾选择东口围堤9+000至10+000一段,将堤顶减低1公尺,为临时蓄洪放水口,两端树立标志,以备放水蓄洪,必要时将堤顶挖开,以达到及时蓄洪之目的,我处为照顾长远计划,结合该区洪流情形,对本工程重新进行规划。
查大通湖位于藕池洪道之下游,藕池洪道至南县,即分两支分贯大通湖之北、西,北支往扁担河、注滋河注入洞庭东湖,西支即沱江,经三仙湖狗头洲,注入洞庭西湖,此支流将来在整理藕池洪道时,可能堵塞,因此只能在北支考虑蓄洪闸地点,为了照顾蓄泄兼顾,与泄洪渠土方数量不至过巨,蓄洪闸地点宜尽量采取在下游及与洪道离湖最近之地点,根据这个条件,明山头是比较最适当的地点,此处河床稳定,闸基尚佳,进洪道仅长3公里,疏浚土方较少,惟因北支将来恐不能为藕池河之主流(我处正考虑由鲢鱼须下跨华容护城大垸,经华容河洪道而至苍梧台新开藕池泄洪道),暂不考虑该支展宽洪道,目前,该支之容许最大流量,根据现有资料估计,约4,000秒立方公尺,则蓄洪闸之最大进水流量,暂拟定3,000秒立方公尺(此据对削减长江洪峰之效果如何,因目前缺乏资料,暂难估计),初步规划蓄洪闸分28孔,每孔净宽4公尺,闸底高程为吴淞零点以上28.00公尺(相当于该处之低水位),闸顶高程为6.00公尺(相当于该处之堤顶高),上架桥面,闸门分上下两门,上门高4公尺,闸板用木制,以绞盘刃启闭,下门深3公尺,闸板用钢制,以绞车刃启闭,闸身内部用洋灰砂浆砌块石,面用条石镶砌,洋灰勾缝,桥面用钢筋混凝土,闸底及其上下游护坦,与闸身上下游河岸护坡均用块石堆砌,约需工费大米22,400,000市斤。
蓄洪闸设于明山头附近临接藕池洪道,至大通湖蓄洪垦殖区尚有3公里之距离,须开辟进洪道导洪入湖,该处原有沟港一条,两岸堤距甚窄,必须展宽始能容泄3000秒立方公尺之洪流量,堤身断面标准,为顶宽6公尺,外坡1:2.5,内坡1:3,估计土方约700,000公方,本工程拟在52年至53年施工。
三、排水工程
大通湖原来系承泄西北南三面环湖堤垸之渍水,加以该湖划成蓄洪垦殖区后,每年本身渍水亦大,因此这项工程与增加大通湖蓄洪垦殖区的蓄洪容量与垦殖面积及减轻环湖堤垸渍灾有直接关系,本工程宜迫切待举,查过去大通湖渍水本可经(1)普丰垸与宝三垸间之河口;(2)增福垸与积庆垸间之湖口;(3)增福垸的南河;(4)金盆北洲的疏河等四处向外河排泄,经甘港子入漉湖,再由漉湖口北流入洞庭东湖,迨后普丰垸与宝三垸间之河口淤塞,增福垸与积庆垸之湖口,亦因高滩横阻,流泄不畅,金盆北洲的疏河,因河床甚浅,冬干水涸,接近断流,其主要路线专赖增福垸之南河(即自河),但亦因河床坡降甚平,沙滩横亘,而下段甘港子之河身甚浅,出口处河床较入口为高,排泄能力不大及至漉湖出口,虽宽尚达六、七百尺,水深仅四、五公寸,其下20公里处均流缓淤深排泄不畅,疏浚匪易。
1950年湖南省水利局在兴修东口围堤工程时,针对上述情况,曾拟订排水渠计划以(1)开挖增福岛与积庆垸的河口(南京湖排水渠);(2)在甘港于南增辟新渠分流人漉湖(即新甘港子排冰渠)之渍水而注入黄花滩流入湘江深水洪道,惟因施工时间仓促,民工动员不够,原计划之排水渠仅作一小部份,只完成了南京湖与新甘港子两个排水渠。
我处根据已有资料,对本工程重新规划要求,将大通湖渍水降低至27.00公尺,总的排水路线仍根据原计划的精神,拟在大通湖东口围堤0+020处(即莫公庙)与4+300处(即堤工科)各设排水闸一座,分别导泄大通湖渍水,经白河新甘港子、漉湖,横经武冈洲,出黄花滩,注入湘江深水洪道,并为减轻与避免这一系统渠道的淤淀,拟于胡子口河与黄花滩上游出口潭,加做拦淤工事,并将各项工程规划情形分述如次。
1.排水闸工程
为了每年将大通湖27.00公尺以上之渍水(包括环湖堤垸渍水一部分在内)约3.024亿立方公尺之容量,在预计排水时间五个月内全部排除,估计最大流量为60秒立方公尺,拟在东口围堤0+020(莫公庙)与4+300(堤工科)两处各建平�排潘�闸一座,位于莫公庙者三孔,位于堤工科者四孔,每孔净宽3.2公尺,闸顶高程同为29.00公尺,闸底高程,莫公庙者26.50公尺,堤工科者26.00公尺,闸底坡降为1/1000,闸座闸墩,内用洋灰砂浆砌块石,外用条石镶砌,洋灰勾缝,之间顶用钢筋混凝土坪�牛�闸底及其上下游护坦护坡均采用浆砌或干砌块石,闸门用木料以绞盘刃启闭,估计全部工费大米4,612,000市斤,本工程拟在52年施工,在排水闸未兴工以前,每年排水即在莫公庙与堤工科两处开挖临时放水口各一个,此种开挖临时放水口办法,因每年需开挖和堵塞各一次,浪费人力财力颇多,且施工开堵需时颇长,减少大通湖渍水外泄时间,在湖水涨跌无定时,不能灵活运用排泄湖水,欲避免这些缺点,只有进行建闸工程,因此排水闸工程必须提前实施。
2、排水渠工程
本工程包括新开渠道与疏浚原有河道湖汊两部份,查大通湖排水路线由白河经滨湖武冈洲出黄花滩而入湘江深水洪道,除武冈洲部份须新开渠道外,其余白河漉河与黄花滩一带,均须疏浚始能排泄一定之水流,内湖水位降低至一定高程时即有滩阻须加竣深,根据两排水闸最大流量60秒立方公尺,初步估计,渠底坡降1/8000,渠底宽除0+000至4+300一段仅承泄莫公庙排水闸的水量,采取30公尺外,余则均系60公尺。边坡1:1,排水渠起点(莫公庙)之渠底计划高程为26.50公尺,估计白河(全长9,700公尺)疏浚土方382,000公方,漉湖(全长3,300公尺),疏浚土方240,200公方,武冈洲(全长7,000公尺)开渠土方1,308,000公方,黄花滩下游(全长约6,000公尺),疏浚土方134,500公方,外加大通湖内湖(全长17,000公尺)疏浚土方607,400公方,共计全部土方2,672,100公方,本工程因武冈洲排水渠须详细了解武冈洲淤淀情形后始能兴工(现已开始在该处作淤淀试验)而大通湖排水工程,群众反映迫切待举,故白河疏浚工程仍按照实际情况,逐步实施,以导湖水经白河入漉湖,再由漉湖出口泄入洞庭东湖,目前漉湖出口尚有一定的承泄能力,本工程白河、漉湖与内湖疏浚自51年起开始兴工,武冈洲开渠与黄花滩疏浚于54年施工。
3、拦淤工事
为了避免与减轻排水渠再被淤淀,拟将扁担河下游支流胡子口河及黄花滩上游出口潭予以堵塞,估计堵塞胡子口河土方25,000公方,堵塞出口潭土方55,000公方,本工程胡子口河堵塞工程于52年实施,出口潭堵塞工程于54年施工。
(五)、(六)、(七)(略)
长江水利委员会洞庭湖工程处
一九五一年十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