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谭 萍
单位:湖南广播电视大学
摘要:从文化的品质、特性和价值来判断,档案文化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具有广阔的创新空间。随着现代社会文明的普及,档案文化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政治价值得到彰显。为此,我们应从丰富档案内容和提供技术保障两个方面继续夯实基础,明确档案资源的文化产品定位,凝聚社会力量投入档案文化事业,构建档案文化的多元价值。
关键词:档案文化;价值创新;建设策略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社会进程中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档案文化,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弘扬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质上说,档案文化是社会文化体系的一个重要分支,以档案管理的形式对社会文化发生作用。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档案文化创新是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趋势,为精神文明建设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一、档案文化属于精神文化
从文化内涵角度来说,档案文化具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层次划分。广义上的档案文化是指档案工作中形成的人文思想,包括道德、法律、思想、理念等,以及用来表达档案工作效果的实体内容,如档案材料、典籍、史料、文物等,简单地说,就是档案工作中创造的精神和物质财富总和;狭义上的档案文化是指档案功能对人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协调、实践和创新功能。不难看出,档案文化本质上是精神文化,档案可视为精神文化载体、要素和联系,由此满足复制、重构和共享的需要。
(一)档案文化的品质
“文化品质”是对一种文化形态或文化产品是否符合主流价值观的综合评定。任何一种文化的形成都不可能脱离它所在的社会形态,档案文化也是如此,它在发展过程中总要受到社会总体文化的制约,也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档案文化在漫长的社会进程中形成自身规律。档案文化具有历史贯穿性的特点,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不是单纯的“包括”和“被包括”关系,档案文化会反过来作用于社会文化的良性进化,表现出它自身的独特性。
档案文化可以视为一种“基础文化”,其品质的优劣对其他领域文化建设具有“风向标”作用。一方面,各类文化在发展中所体现的品质水平,会直接反应在档案形成的模式、途径、方法等层面,另一方面,各类其他文化的建设都需要从档案中借鉴,档案文化品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文化新建、重构和创新的能力。档案文化覆盖的范围很广,包括社会、文化、法律、政治、经济等领域,导致了鲜明的行业特色,通过横向比较档案文化品质的塑造水平,可以观察某一个行业自身存在的问题,如职业道德、行业规范和服务理念等,从而促进社会全体档案工作的进步。
(二)档案文化的特性
一是真实性和唯一性。鉴于档案的特殊形成、保存和流转机制,档案中的资料、文献、信息都具有原始性特征,在生成之前需要做深入详细的调查,以确保档案内容的真实性,整个档案的流转和保存过程中,必须要备份“一手材料”(通常是纸质档案),而它是具有唯一性的,档案在分享过程中如果存在分歧或遗失,则以备份的纸质档案作为权威参考。
二是稳定性和集成性。对档案的直观理解就是“历史记录”,无论人类社会进入何种阶段,档案工作都会遵循自身原则及一定规律展开,由此形成的档案文化具有稳定性特征,除了稳定的党内资源供给之外,档案的稳定管理、稳定维护等,也是促使档案文化稳定性的保障。同时,档案管理工作符合由碎片化向集中性发展的形式,在物质财富、精神财富不断聚集的背景下,档案文化会呈现出更强的集成性。
三是地域性和历史性。档案文化同时也是一个较为宽泛的“社会文化”概念,结合现实情况来说,档案的形成并非全部依赖官方渠道,大量“稗官野史”甚至私人笔记,同样可以被列入档案文化的范畴,前提是这些材料必须是内容忠实、客观的记录。由此,不难理解档案文化的地域性,如县志这一古老的档案形式,记录着不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等重要资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途径。
(三)档案文化的价值
档案文化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历史记录功能上,更重要的是对现实的映射以及对未来的启迪。“以史为镜,可知兴亡”,档案本身具有“历史信息中心”的重要价值,借助档案记录中所呈现的不同历史阶段的内容,分析国家发展、社会变革、文化更替等问题,可以避免当前及未来社会发展中的错误。例如,我国许多史书史料中不仅记录了朝代更替、国家兴衰,同时也提出了国家、社会和人民治理的思想策略。
档案本身就是由丰富生动的历史事件构成,可以发挥巨大的教育价值,将其引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领域,帮助人民群众明是非、懂善恶、知礼仪,培养崇高的道德品质,农业、工业、医学、艺术等各种领域的档案,还可以发挥具有针对性的教育价值。档案也是社会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档案工作部门在社会文化领域中,可以通过档案资料还原真相、以正视听,传播“正能量”。
二、档案文化的价值彰显
我国提出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概念,号召人们积极实践本土文化,而档案具有天然的地域文化特性,对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推进具有重要价值。
(一)社会价值的彰显
档案文化的社会价值来源于社会也作用于社会,社会的每一步发展都形成了档案记录的对象和内容,而社会发展的趋势也可以从档案文化中探寻指导和纠正,这样还可以避免走弯路与错路。档案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文化建设并不是一个新课题,但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档案文化建设拥有了“新任务”和“新要求”,档案部门应该积极进行社会探索和实践,彰显档案文化的社会价值。但是,社会上普遍没有全面、深入和透彻地把握档案文化的本质属性,依然停留在传统的生产、管理和流转模式中,绝大多数档案依然“沉睡”在馆藏空间,一些以“创新”为口号的改革活动,也仅限于自身体系的“小打小闹”,没有与社会充分接触,档案文化的社会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二)经济价值的彰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民经济收入水平不断提升,在物质需求不断满足的前提下,精神消费呈现出强烈需求。档案文化中包括大量民俗、宗教、艺术、娱乐等要素,为满足大众文化的需求提供了新的途径。纵观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档案文化的形成更多与民间要素相关,也形成了档案资源的丰富性,如家书、食谱、野史、手稿等资源,与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具有较强的经济价值。分散于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老字号、民俗活动等,也可以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亮点,结合文化、生态旅游模式,实现经济创收和产业链构建。
(三)政治价值的彰显
我国档案文化的形成与官方重视有密切关系,从古至今,档案部门虽然在称呼上有所不同,但理念、目的和方法趋于一致,代表了国家的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存在明显的政治倾向。利用档案文化的政治价值,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载体和传播渠道,不断挖掘档案文化中催人奋进、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甘愿奉献的精神元素,无疑能够彰显档案的政治价值。例如,结合党史党建档案内容,在社会公众层面发起红色教育,通过追溯历史、反思历史,既能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也可提升档案部门的社会影响力。
三、档案文化的建设策略
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继承和弘扬的问题,本质上就是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心,不断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档案文化中包括了丰富的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以及当代文化等内容,在新时期的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价值。档案文化的建设工作,可以从四个方面展开:
(一)丰富档案内容
档案部门要跳出狭隘的传统档案管理思维,积极与世界接轨,通过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档案文化建设的先进经验,进一步丰富我国的档案文化内容。现阶段而言,大多数人对档案的理解还停留在“纸质材料”的层面,认为只要不断地丰富档案资源、建立科学索引、严格管理维护即可,其实,这是一种片面的理解,丰富档案内容不只是在档案资源方面“做加法”,还要关注档案文化环境、氛围和服务。
首先,要提升档案文化环境形象。我国档案部门属于事业机构体制,在档案管理中有非常严格的制度,社会公众很难接触到档案资源,由此产生了一种神秘、僵化和无效的印象。档案资源要走出档案存储空间,以“公开身份”示人,应该提供一个亲和力较强的环境形象,例如,可以模仿公共图书馆的形式,向社会公众征集标识设计、建筑设计等方案,在施工安装和运营管理等过程中,表现出面向社会的积极性。
其次,要营造档案文化人文氛围。档案不是冷冰冰的“僵尸文件”,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动的历史记载,与当今和未来都能够产生密切的联系。在新型档案馆的设计和实施中,致力于营造书香淡雅的档案浏览环境,让人一经体验就彻底改变对传统档案部门“冷冰冰”的印象,成为一个人人向往的文化、知识港湾,这样,能更好地发挥档案自身的价值,也能更好地为广大公众提供文化服务。
再次,要拓宽档案文化服务范围。档案文化与社会文化有着的密切关系,但档案文化和社会文化也存在一定的“非包含特性”,例如社会文化中包括地域文化,而档案文化中也包括地域文化,两者在同一档案资源上是否存在交集?或者存在冲突?这就需要提供更具有针对性、个性化的服务。作为档案资源管理者,应该积极转变身份,具有档案开发者、挖掘者、发布者、推广者多重身份,更有效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特色的档案文化输出。
(二)提供技术保障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渗透,各行业都普遍实现了信息化管理模式,基于“大数据”开展了管理模式和运营模式创新,档案文化建设同样需要新型技术的支持。一方面,应加快档案资源信息化建设,将传统的纸质档案材料转化为数字档案资源,通过构建专用数据库和浏览平台,扩大社会应用人群,提高资源共享力度。另一方面,应加快档案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在档案环境中添加必要的硬件和软件,配备专业的计算机、网络和软件管理人员,维护档案网络系统运行的稳定,以此来提高档案查阅的效率。
(三)明确产品定位
一方面,结合档案文化特点做好产品开发工作。中国经济的新常态,意味着我国经济中高速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滞后的矛盾日益加深,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消费的迫切性增强。因此,可以结合档案文化的特点,如地域文化优势,积极与当地文化市场结合,开发适用于市场经济环境的新型文化产品消费模式,实现档案文化与市场经济的统一,将档案资源转化为切实的经济效益。
另一方面,结合档案文化优势开展品牌创建工作。档案文化中蕴含着巨大的精神财富,通过对馆藏资源的深度挖掘,可以形成大量文化精品。基于市场营销策略构建文化产品的“品牌效应”,不仅可以扩大档案文化在社会层面的影响力,还可以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动力,为突破经济新常态提供新途径。例如,档案资源中包括的历史名人、文化古迹、典故事件等,可以与当地旅游产业、文化产业等深度结合,开发实体产品或艺术作品的品牌,带动档案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四)凝聚社会力量
在互联网文化的广泛影响下,“档案文化”由于历史和制度性原因,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小众文化”,除了专家学者及学术研究人员的需要之外,人们很难主动地意识到档案文化的精神价值。要改变这一现状,就要不断凝聚社会各阶层力量,得到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例如,可以通过传统媒体、新兴媒体等进行大范围的档案文化宣传,让社会公众在意识中形成对档案文化的初步认识,以档案部门为主导,在线下开展档案文化宣传、演讲、汇演等活动,组织档案下乡、走进高校、走进企业机关等活动,让人们充分体验到档案文化与日常生活的“近距离”接触。同时,我们也应该充分意识到,档案文化建设工作是一个长期性、系统性工程,必须得到政府机关的大力支持,尤其是当地文化部门的配合,以确保充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