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行业角色定位与职业发展问题思考

湖南省档案局 hnsdaj.hunan.gov.cn 时间:2018-01-10 【字体:
  
作    者:胡  慧  乔硕功

工作单位:湖南省核工业地质局三〇四大队   中南大学

  

  【摘  要】目前,档案行业角色称谓和角色定位存在界限模糊、互不统一的情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档案职业社会地位不高的状况。影响了档案工作的社会认可度,社会档案意识水平提高,档案人员的职业发展等问题。要消除公众对档案行业的偏见,促进档案职业发展水平,首先要从角色称谓与定位入手,对角色定位进行标准化统一化;提高档案工作的专业门槛和社会影响力;彰显出档案工作的专业性和技术性。

  【关键词】档案行业;角色定位,角色称谓;职业发展;

  档案行业是国家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档案管理主体的构成要素来看,可以将从业人员分为三种不同角色,履行着不同的岗位职责。当前这些角色称谓界限模糊、互不统一,直接导致角色定位不明确、责权不清的状况,档案界至今对行业角色称谓与定位问题缺乏行业标准和统一的定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档案职业社会地位不高的状况。要彰显档案行业的专业性和技术性,消除社会大众对档案行业的偏见,提高档案人员的社会地位,首先要从角色称谓与定位入手,为自身正名,为不同角色定好位。正所谓,名正则言顺。

  一、档案行业角色称谓及其现状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组织的基础。包含四个方面:(1)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2)角色是人们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3)角色是人们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的人们行为的期待;(4)角色是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的基础[1]。何为称谓?新华字典中解释:“称谓指人们因为婚姻和社会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等而建立起来的名称、称呼。”因此档案行业角色称谓就是人们在社会关系中对档案行业相关人员的一种称呼,也是档案人员的权力与义务的规范行为模式,是人们的对期某种行为的期待,也是社会地位的表现。角色称谓决定角色定位,角色定位影响职业地位,职业地位决定职业发展。一般而言,可以将档案行业角色分为、“档案专业人员”、“基层档案员”、 “档案用户”三种。

  (一)档案专业人员

  1.定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及其实施办法将档案行业从者主体统称为档案工作人员。1999年我国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其中档案从业者称为“档案业务人员”; 2015 年经过修订,将 “档案业务人员”变更为“档案专业人员”,并把“档案专业人员”列入第二大类“专业技术人员”类别下的“新闻出版、文化专业人员”中的小类。[2]

  最新版分类大典中将”档案专业人员”解释为:“从事档案接收、征集、整理、编目、鉴定、保管、保护、利用、编研的专业人员。主要工作任务是接收或征集档案资料;进行档案资料登记造册、价值鉴定,确定保管期限;进行档案资料分类、编号和组卷等。

  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知道,档案专业人员主要是指在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各级各类档案馆、地级市以上的事业单位的档案室、省级以上主管单位、大型企业的档案部门从事档案工作的人员。这部分人员是档案职业人员的主体,也是我们常常所说的“专职档案员”。

  2.职业现状

  (1)从档案人员角度看

  胡鸿杰教授曾做过档案人员对档案职业评价的问卷调查统计,该统计从社会地位、工作环境、工作难度、工作收入、进修机会五个维度对档案职业进行评价,评价的等级分为很高、较高、一般、较低、很低。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1)大部分档案人员都认为自己的社会地位不高;2)档案人员对自己的工作环境比较满意;3)档案工作难度、工资水平、以及上升空间都很有限。即从档案专业人员的角度来看,专职档案员的工作环境舒适,但待遇、发展、专业水平都还有待提高,是一个“与世无争”“不求上进”的岗位。[3]

  (2)从社会角度看

  一直以来,档案工作就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政府部门、国有企事业单位是档案学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去处,在这些部门工作的档案人员基本上被称为“档案专业人员”。近年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国家对档案行业的重视逐步增强,建设项目档案在项目验收时具有一票否决的法律效力,使得民营企业对档案人员的需求日益增加。

  在百度搜索引擎里输入“档案专业人员 招聘”,可搜索出8310000个相关搜索结果,最新招聘信息35条;而输入“档案管理人员 招聘”,可搜索出2060000个相关搜索结果,最新招聘信息3458条,由此可见,“档案管理员”这个称谓的社会认可度更高。招聘信息中显示,大部分档案管理员的薪酬集中在3000-5000元,学历要求大专以上居多,招聘单位以民营企业为主,工作内容较单一、难度较低。由此可知,社会方面对档案管理人员专业要求类似于文员,可替代性强,其在一般企业的职业生涯发展是非常有限的。

  (二)基层档案员

  1、定义

  除上述所说的档案专业人员,还有一部分在县处级及以下基层单位的档案室从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员,以及企业某些部门身兼档案业务的工作人员,他们中有的被称为“基层档案员”,纳入档案专业人员行列;更多的被称为“兼职档案员”、“资料员”等。

  “兼职”的定义是指在不脱离本职工作的情况下,利用业余时间从事的第二职业,工作时间有很大的自由性。兼职也是为第三方提供体力或脑力劳动支出,是一种利益关系。由此可见,基层档案员显然不能称为“兼职档案员”,一是因为档案是其本职工作之一,不存在第二职业;二是因为档案工作与工作人员不存在利益关系,当事人没有因为增加了档案部分的工作就获得额外收入。因此,“兼职档案员”这一称谓是不符合现实情况的,可称为“兼岗”,即在某一岗位上同时从事了几种工作。

  这些基层的档案员承担着大量的档案收集、整理等工作任务,其工作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各级各类档案馆库藏的质量和数量。没有这些默默奉献的基层档案人员,各级给类档案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职业现状

  以笔者所在的湖南省核工业地质局为例,近几年随着地质行业的发展,地质行业的档案管理工作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全局以档案馆为中心,在各部门各二级单位建立了一支兼职档案员队伍,主要呈现以下情况:

  (1)人员流动性大,队伍不稳定。

  由于单位对档案工作的重视程度不高,兼职档案员一般由各单位的新人或照顾人员担任,临时性强,职业价值感低下,导致人员更换频率较高,对单位档案工作的质量和服务水平产生不利影响。

  (2)档案业务水平不高。

  基层档案员大多对档案法规制度一知半解,部分人员的信息化水平较低无法顺利高效地使用现在信息化工具,即使档案馆经常开展集体授课,并辅以个体培训,仍然无法取得满意的效果。

  (3)兼职的身份导致定位不清晰。

  一方面兼职档案员由于身兼数职,对档案工作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档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高,即使他们希望将档案工作做好,由于手头上的事务繁杂,只能对档案工作疲于应付。另一方面,由于档案工作并不纳入绩效考核,不与经济效益挂钩,兼职档案员往往对档案工作的重视不足,甚至产生懈怠心理。同时,由于专业不对口,大部分的兼职档案人员并不是走档案专业技术职称路线,上升空间有限。

  (三)档案用户

  1、定义

  用户是指某一种技术、产品、服务的使用者,使用某种产品的人,是信息时代被广泛使用的名词。通常档案行业将档案资料的借阅、使用者称为“档案利用者”,进入档案信息化时代之后,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采用“档案用户”这一称谓。不管档案利用者”或“档案用户”,他们都是档案信息的需求者。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档案行业将结合档案用户的特点,进一步汲取图书情报专业对用户的研究经验,愈来愈加深对档案用户的开发和研究。[4]

  2、档案利用者和档案用户的区别与联系

  (1)档案利用者的称谓与传统档案封闭式管理、有限的开放程度息息相关。档案部门通常隶属于某个单位机构,其内容通常只对内部开放,而且不同的利用者有不同的开放程度,甚至很多档案内容属于保密状态,这些决定了档案的利用服务根据利用者的职位、身份、工作性质划分为不同的范畴,合理性是传统式档案利用的第一特性。[5]

  档案用户的称谓借鉴了图情用户的叫法,体现了在信息时代,档案人要转变工作思路,破除偏见,在保守秘密、保护信息产生者的利益的基础上,增加档案的开放程度、增强档案的信息属性,顺应新时代的发展潮流。

  (2)由于档案属于前系统知识,其本质属性决定了“来源原则”是档案整理的主要分类方法,体现在文书档案的整理中,就是将档案按形成主体——机构部门来分类。因此在传统的档案的利用服务中,我们常常以档案利用者作为主体划分不同的档案信息需求。而档案用户这一称谓更接近图情用户以信息知识内容为出发点,重视对利用主体所需知识的挖掘和研究。

  二、角色定位对职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一)影响档案人员职业发展和单位档案工作水平的提高。

  不规范的档案行业角色定位使档案人员的职责界限模糊,职业生涯发展受限,造成档案人员队伍不稳定。基层档案人员很容易对工作产生懈怠心理,身兼数职的档案员更是疲于应付工作,无法沉淀到档案工作中去,档案人员的换岗率提高,没有人为单位的档案工作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更别提馆藏内容和质量的优化了。

  (二)影响档案工作的社会认可度

  社会上一提到档案工作,就会联想到抄抄写写、借借还还,是个清闲而稳定的工作,在很多单位,领导不够重视、同事不愿意配合,导致档案工作敷衍了事的状况很普遍。现今,信息化的发展使档案工作也变得“洋气”起来。传统的档案角色定位不符合现代信息社会对档案行业人员高素质的要求。电子档案的兴起、数字档案管理的发展以及现代社会信息开放与共享的趋势潮流,对新一代档案人员的素质提出更高要求。档案人员的学历层次和专业素养有了很大提高,档案人才的队伍逐步年轻化、专业化。传统的档案角色定位已经不适应新一代人档案人员的职业发展要求。市场上有一些大型企业已经取消了档案管理人员的岗位,更名为信息工程师或数据分析员等,拓宽了原来档案工作的内涵和外延。目前,档案行业急需一个统一的标准对人员的称谓进行自上而下的规范,引导社会大众对档案人员进行重新认识和定义。

  (三)影响到社会档案意识

  以往档案工作者更注重档案的保管、整理和利用,将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提高馆藏水平、如何增加设备投入上,忽视了利用者的心理、教育水平、行为动机等方面的因素。档案信息时代,档案行业的研究者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档案记忆”、“智慧档案”等领域,“档案利用者”逐步过渡到“档案用户”这一角色。这不仅是一种称谓的改变,更体现了当代档案工作对档案用户的重视,加强对“档案用户”概念的普及和传播,拉近档案与社会群众的距离,刺激社会档案意识的提高。

  三、档案职业发展对策思考

  (一)对角色定位进一步标准化统一化

  目前,档案相关的法律规范没有对档案行业的角色定位进行清楚的划分,也没有对角色称谓进行明确的定义,导致社会和行业内部对人员的称谓各不相同,对职责和理解也各不相同。及时修订《档案工作基本术语》,是档案行业抓住信息时代的机遇,实现快速发展的要求。

  (二)提高档案工作的专业门槛和社会影响力

  档案专业技术人员要提高档案的收集整理、编研加工、保护利用,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等专业技能,紧抓档案区别于图书、情报、信息等的“凭证”和“参考”价值,增强档案工作的社会属性,顺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趋势,改变社会大众对档案工作“简单”、“枯燥”、“封闭”的刻板印象,彰显出档案工作的专业性和技术性。

  当前社会,一方面档案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档案工作的重要性不言面喻;另一方面却是档案职业社会地位不高的现实。职业社会地位不高,影响国家档案事业的良性发展,除了与社会档案意识不强、档案开放程度不高、档案本身的时效特性以外,档案行业角色称谓界限模糊、互不统一,导致的角色定位不明确、责权不清的状况,也影响着档案职业的发展。消除社会大众对档案行业的偏见,提高档案人员的社会地位,不仅要彰显档案行业的专业性和技术性,更要从角色称谓与定位入手,为自身正名,为角色定好位。因为角色称谓决定角色定位,角色定位影响职业地位,职业地位决定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社会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2] 梁琨. “档案专业人员”首次单独列入新版《职业分类大典》小类“档案业务人员”更名为“档案专业人员”[N].中国档案报,2016.4.14(第001版).

  [3]胡鸿杰/吴红. 档案职业状况分析与发展趋势研究[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8.

  [4]王向女. 档案用户研究方法[J].档案学通讯,2016(3).

  [5]李扬新. 论档案利用者需求与图情用户需求的差异[J].档案管理,2000(6).

   


档案行业角色定位与职业发展问题思考

104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