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单位:湘潭昭山示范区管理委员会
摘 要:档案工作是党和政府一项存史、资政、为民、育人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档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利国利民的一项系统的工程,所以对档案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是档案管理部门的重要使命。新时代,积极开展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方法创新研究是档案工作的应有题中之义,通过坚持“党建”与“队建”一体化、坚持“专业力量”与“社会力量”一体化、坚持“网上”与“网下”一体化等“三个一体代”统筹谋划和科学推进档案开发利用工作,推动档案工作转型升级,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使档案资源价值得以有效体现 。
关键词:档案资源;开发利用 ;一体化
档案工作是党和政府一项存史、资政、为民、育人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档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利国利民的一项系统的工程,党的十九大报告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为档案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因此,我们只有适应时代需要,不断开拓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新领域,不断创新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方式,才能推动档案资源开发利用工作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一、开展新时代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方法创新研究的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为档案资源开发利用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档案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经验得以总结,规律得以认识,历史得以延续,各项事业得以发展,都离不开档案。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档案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档案工作姓党”是新时代档案工作的核心特征,档案资源开发利用必须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必须以服务党委政府决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群众生产生活作为发挥作用的主渠道,必须以解决社会公众对档案信息需求的不断增长与馆藏资源不够丰富、服务手段不够创新、信息共享不够充分之间的矛盾为工作已任,必须以持续推进档案法治化建设为治理方向,积极融入新技术、探索新模式、创造新机制,加快档案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努力提升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服务质量和效益,促进档案事业战略转型升级。
(二)信息化迅猛发展给档案资源开发利用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20多年来,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中国迅速缩短了同发达国家的信息化差距,成为拥有近8亿网民的网络大国。亲自担任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网上正面宣传,旗帜鲜明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团结、凝聚亿万网民”。这一重要指示,为我们敏锐抓住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机遇,深入挖掘档案价值,抓紧利用信息化手段将档案有效开发利用起来指明了前进方向。 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与社会经济文化融合越来越深,一大批对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新需求新应用层出不穷,倒逼着资源开发利用体系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
(三)构建新时代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新格局势在必行。 一是构建开发利用新时代体系事关档案科学发展。长期以来,档案机构各自为政,开发利用方式传统,造成档案资源长期分散,利用不便利,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迫切需要构建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新时代标准体系,高位引领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模式适应新时代发展改革需要。二是构建新时代档案开发利用智慧管理系统格局事关档案服务效能。近年涉及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民生档案数量与日俱增,与之相对应的是人民群众利用档案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因此迫切需要一种能够集中保管和统一利用的智慧档案管理系统。三是构建开放大档案格局是档案事业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意义上的档案馆向更多服务百姓民生的数字公共档案馆转变已成为档案事业改革发展必然规律,从分散到集中,从封闭到开放是档案管理发展的趋势,是顺势而为的科学选择。
二、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方法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档案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档案基础工作得到了很大加强,软硬件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但是,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相对比较滞后,是档案系统建设中相对薄弱的一个环节,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标准体系逐步健全但尚未全面建立。一是规范体系尚未全面建立。近年来,档案法规标准体系不断完善,先后制定了6件部门规章,20多件规范性文件、24项行业标准、废止规章1件、规范性文件21件、行业标准10项,各地区各部门也围绕档案公共服务、项目档案管理、非公企业档案管理等制修订一大批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但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档案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工程,特别是在整体设计、统一规划、战略部署和方法指导,存在着规范性和惟一性不强等问题。二是智慧体系尚未全面建立。截至2016年底,全国数字档案馆545个,数字化档案资源达2243万GB,电子档案接收和长期保存系统建设和试点工程已启动并通过验收,浙江、厦门、上海自贸区档案电子管理化走在全国前列。但各地区在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模式和开发路径未有相对统一标准和模式,大部分的电子档案都是由纸质档案后期数字化而成,难以在数据源建设上使人、机器、系统之间能够多元无障碍、不失真地进行沟通和交换信息,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互连、互通、互操作智慧管理系统亟需全面建立。
(二)馆藏日益丰富但结构不够优化。截至2016年底,各级综合档案馆馆藏比党的十八大前增长84%共计65062.5万卷(件)。馆藏电子档案218.4万GB,其中文书类电子档案161.6万GB,数码照片10.1万GB,数字录音、数字录像46.7万GB。馆藏档案数字化副本2243.0万GB。接收进馆(室)的档案多数来自于业务工作形成中的档案,由于现行接收方式滞后,民生档案、新载体档案、新行业档案、新领域档案资源馆藏数量、方式、结构与现实需要不相适应,尤其是基层档案馆(室)结构性缺口大。
(三)配套建设明显改善但均衡发展不够。一是软硬件建设不均衡。截至2016年底,全国档案馆总建筑面积比党的十八大前增长56%达859.8万平方米,共有各级各类档案馆4237个,其中数字档案馆545个占比15.3%。但基层、中西部软硬件建设相对比较薄弱,同一省份不同市、区(县)之间发展不平衡也不同程度存在。二是资源共享利用不均衡。全国开放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初步建立,28家副省级以上档案部门已接入运行全国档案业务管理系统,不少地方档案馆同省市甚至跨省市档案馆“跨馆出证”,初步实现了档案部门间的业务协同,但越往基层、不发达地区,传统开发利用方式仍占主流,2016年度,全国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接待利用者655.2万人次,电子档案利用者仅206.3万人次。三是档案人才结构性失衡。截至2016年底,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综合档案馆共有专职人员48871人,具有博士研究生档案专业程度的13人,占总人数的0.03%;具有硕士研究生档案专业程度的191人,占总人数的0.4%;具有研究生班研究生档案专业程度的120人,占总人数的0.3%;具有大学本科档案专业程度的3139人,占总人数的6.4%;具有大专档案专业程度的1914人,占总人数的3.9%;具有中专及职业高中档案专业程度的580人,占总人数的1.2%。接受过在职培训教育的有16016人,占总人数32.8%。从上述国家档案局公布的数字可以看出,档案专家人才极少、专项人才不多、专业程度总体不高,绝大部分接受的是在职培训教育。
三、新时代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与建议
新时代档案资源开发利用工作要战略转型,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解决好在互联网时代信息化条件下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对象是什么、怎样去实现、实现的效果如何等问题,笔者建议坚持以“三个一体化”为抓手,探索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新途径,统筹谋划和科学推进档案工作。
(一)坚持“党建”与“队建”一体化。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深入推进政治建档,强化队伍建设,确保档案队伍的忠诚、专业、精干。一是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统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正确把握舆论导向,切实掌握档案宣传工作的主导权和主动权,充分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新媒体,有效传播优秀档案文化,讲好中国档案好故事。二是发挥“关键少数”示范带领。强化档案领导干部的示范带领作用,带头宣讲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将意识形态工作与政治建档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积极打造优秀治档队建体系;加强专业人才交流与挂职及地区之间的结对扶智,将先进的技术经验传带给档案工作欠发达地区,促进档案开发利用均衡化发展。三是加强“培养+培训”制度引领。以加强人才培养带动队伍建设,进一步健全档案干部培养机制和人才评价机制,将档案人才的培养列入干部培训和选拔任用统一规划,多举措、多渠道、多方式加强人才培养,优化人才结构和人才管理方式,为档案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以加强人员培训促进队伍建设,统一规划各级各类档案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和岗位培训,创新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通过在本职岗位、专项工作、交流合作等多领域培养和造就高层次人才和特殊人才,为档案事业可持续发展优化人才结构。
(二)坚持“专业力量”与“社会力量”一体化。积极探索档校、档社、档企合作模式,开辟档案开发利用新模式。一是创新“档校”合作模式。通过档案馆与科研院校合作,发挥科研院校科研、学科和人才优势,进一步加强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与开发利用领域的合作,共同探索和实践档案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改进教学专业科目设置及专业教学方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档案事业发展提供前沿学术支撑和优质智力支持,助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二是创新“档社”合作模式。改变传统点对点服务,引入志愿者、收藏家、人民群众等社会各方力量,通过整合各自优势对档案资源进行征集、开发、利用,让档案资源融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让档案馆成为述说地方文化的重要窗口,逐步实现档案资源从“封闭”走向“开放”,并外延新的产品以满足社会大众的需要。三是创新“档企”合作模式。依托馆藏资源,与生产企业合作,努力挖掘档案文化产品的经济和社会价值,逐步实现传统工艺的继承和发展、企业发展产业化和现代化、档案服务领域的拓展和延伸。积极与开发利用企业合作,科学整合、有效利用馆藏资源,高效推进档案整理工和,让馆藏资源更好地服务社会大众。
(三)坚持“网上”与“网下”一体化。一是探索“数据一体化”。逐步构建纸质资料即时转变为数字档案新平台,打通网上网下征集利用档案资源新通道,初步实现“网下网上大融合”。逐步打通档案部门与各级其他部门数据之间的互联互通,初步实现业务信息互通到业务数据互通再到档案数据互通,最终实现各类档案资源在线归档、在线移交、在线接收的“业务数据”与“档案数据”一体化数据大融合,让档案资源开发利用体系覆盖各个领域。二是创新“共享一体化”。创新档案资源共享平台,探索建设“网络基础设施——整合与共享的平台、数字化档案信息——整合与共享的源泉、档案资源整合与共享的标准体系——整合与共享的通行证、档案信息安全技术管理和法律——整合与共享的安全屏障、档案工作队伍——整合与共享的人才条件”等五个方面的一体化平台,加快提升档案的共享率、安全率与利用率,有力推动档案资源优质发展。三是实现“一键便捷化”。积极探索网络信息新技术,通过网络进行跨单位、跨区域的整合及联动,互相查档,互相出证,让利用者无论身在何处,都可以“一键利用”“一指解决问题”,享受“一站式”服务,从而实现档案资源的共享共用和便捷利用。
参考文献
[1]杨冬权.新时代档案工作新思维,来源:《中国档案报》2018年1月
[2]李明华.在全国档案局长馆长会议上的工作报告,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档案局官网
[3]2016年度全国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档案馆基本情况摘要,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档案局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