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档案文化 助力塑造中心城区形象

湖南省档案局 hnsdaj.hunan.gov.cn 时间:2019-05-30 【字体:
  
作者姓名:罗 艳 梅小平

工作单位:常德市屈原公园管理处   武陵区档案局 


  摘要:档案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心城区发展档案文化,既可加大服务中心城区经济社会发展力度,又有助于改善中心城区品貌,还能提升中心城区居民素养。要凝聚档案文化共识,传承档案千年文脉,打造档案文化品牌,助力塑造中心城区美好形象。 

  关键词:档案文化  中心城区  形象 

  档案文化属于文化范畴,与其他文化门类相比,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价值,对其他文化建设起着基础性、源泉性作用。它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弘扬优秀历史传统的重要载体,承担着存史、资政、教化的重要功能。对一座城市而言,档案是城市的重要符号,也是城市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档案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形成、发展、成熟,其基本内涵应当至少包含4句话,即4种情感因子:存史载道的“史记”情结、经世致用的务实情操、传承文明的人文情愫、化人育人的济世情怀。 

  早在七年前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就已吹响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进军号角。党的十九大对文化发展又作出了新判断,提出了新思想、新战略、新举措。档案文化发展随之应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代。档案文化作为“推动”和“建设”文化强国的“一份子”,为档案文化在中心城区的发展必将带来新理念、新机遇、新挑战。常德市武陵区已经和正在努力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区”。为催生、推进以现代服务业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中心城区的发展提供源动力,就应充分利用中心城区丰厚的文化根脉和独特的文化优势,大力发展档案文化,不断提升中心城区居民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不断增强中心城区的吸引力、影响力,助益档案文化提升城市品位,促使中心城区成为城区居民乃至周边地区居民向往的“乐土”。 

  一、凝聚中心城区档案文化共识 

  常德市作为地级市,中心城区所在地在武陵区。2013年以来,武陵区围绕市委、市政府规划的“建设以现代服务业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中心城区”这一发展定位,大力实施“三改四化”战略,城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中心城区的形态已然形成,城区市民文明素养、环境品质得到明显提升和大力改善,城区发展动力生机勃勃。武陵区作为常德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要建设中心城区,就要认清档案文化特点,将档案文化上升为文化引领、文化自觉,明确档案文化目标任务、主要内容和重点、推进路线图和工作体制机制,打造档案文化中心、档案编研中心、推广利用中心和档案文化交流中心,将武陵建设成为全省一流、全市领先的档案文化之区,努力造就具有中心城区特点的档案文化影响力和熏陶力,不断提升中心城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着力塑造一个彰显时代特征和地域特点的经济总量最大、综合实力最强、产业结购最优、生态环境最美、文化品位最高、市民素质最好的现代化中心城区。 

  一般而言,中心城区历史积淀深厚、历史渊源悠长、历史文化醇酽,各方面资源相对丰富,文化根基相对丰厚,文化平台与载体相对丰腴。与此相应,档案文化理应丰富多彩,开发在当下,服务于现代。文化遗产背后的历史故事、人文内涵通过挖掘、整理,传承下去,传播开来,以优秀的档案文化产品丰富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的档案文化遗产,既是“肉食者”的责任所在,也是档案人的职责担当,还是广大“城里人”的共同期盼。中心城区的每一份子,都应为打造“首善之区”“文明高地”“书香城市”献策出力,在促进形成中心城区良好的城市风貌和浓郁的崇文敬档意识上履言践行,以此形成中心城区应有的档案文化理念、档案文化意识、档案文化水准,进而提升档案文化自信,凝聚起中心城区应有的档案文化共识。 

  党的十九大报告以专章阐述“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这给档案文化发展不啻滚滚春雷。档案人要抓住机遇,坚定档案文化自信,不断增强档案文化意识,并以此提高全社会特别是中心城区的档案文化意识,大力弘扬档案文化,不断打造档案文化精品,为中心城区档案文化的普及、档案文化意识的增强贡献力量。 

  二、传承中心城区千年文脉 

  文化是一城一市、一地一方的灵魂。中心城区的经济、政治、民生、市政、环境、治安等各方面的建设中,无不展现着城市的文化理念、文化意蕴、文化教育、文化追求。作为中心城区,千年文脉是成为中心城区的独特的文化资源与文化优势,也成为中心城区文化个性的集中体现和集聚展示。利用好档案传承中心城区文脉任重道远,需要从战略高度给予综合全面的考虑。我以为要着力抓好以下几项工程: 

  一是挖掘工程。广义的档案文化,既包括历史文化遗产,诸如老街旧巷、民间故事、民瑶俚语、道观寺院、文庙书院等等,更涵盖馆藏文献资料。这些都是人文的载体,是物化的文化,承载着一代代人的精神寄托和乡愁记忆。挖掘开发好这座文化宝库,让承载千百年的档案文化“活”起来,使之充分彰显档案方化的魅力。历史长河中,有的档案可能已被岁月所湮没,有的已失传,有的已焚毁。这就需要去搜寻、征集和挖掘。比如,位于市城区西边的河洑山太和观是一处历史人文景观,湘西北道教圣地。它创自唐,兴于明,毁于现代(日寇侵犯常德时),还是大革命时期中共湘西特委成立地、苏区时期贺龙部队策应中央红军战斗地、抗战时期常德会战主战场。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原址重建,整旧如故,修旧如旧,以存其真,这是传承历史、挖掘史实、弘扬档案文化的良好范例。如今,太和观园内清代石碑尚存,字迹依稀可辨,雕梁画栋,殿宇矗立,气势不凡;园外沅江浩荡,何等壮观。其文物价值、旅游价值都非同寻常,至今已成为城区市民开展红色教育和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二是保护工程。传承历史文脉、建设档案文化必须本着对历史负责、为子孙着想的精神,处理好城市建设与文化保护、绝对保护与相对开发、棚户区改造与文化遗存保护、历史文化开发与实现生活生存的关系,做到“应保尽保”“应护尽护”。武陵区作为中心城区,遗址遗迹遗存已所剩不多,是常德近2300年文明历史的伟大见证,更要精心加以保护,细心加以开发,倾心加以利用。历史留下的遗产,相应地,也赋予了保护的职责。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咐:“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常德窨子屋原是古城常德的特色建筑、地标性建筑,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后因常德会战和解放后旧城改造,城区的窨子屋大部分被损毁或被拆除。于今,常德中心城区窨子屋所剩无几。能否保护好这最后的几间窨子屋,给常德古城留下一点“见证”与实物、给武陵民众留下一点回忆与念想,是“两难”的课题。比如,市城区百胜巷2栋窨子屋虽因年代久远,破损严重,但其中有一栋为著名史学家吴相湘之故居。何去何从,至今尚无明确结论。笔者认为应予保护,在此基础上开展必要的史料征集和稽考等工作。 

  三是利用工程。中心城区的影响力一靠经济的发展,二靠文化的提升。文化的提升关键在保护好、利用好城区的历史档案文化资源。因为,一般而言,优秀的档案文化及其成果具备强大的影响力、感染力、穿透力。对城市周边区县而言,中心城区如果拿不出真正优秀、真正上乘、真正最佳的档案文化产品,那么中心城区的影响力就是空谈,就缺乏说服力、凝聚力、辐射力。因此,中心城区要把注意力放在优秀档案文化成果的创作、创造上来,集中时间、集中精力、集中人力、集中财力编研出一批能够体现中心城区风范、延续中心城区文脉、代表中心城区水平、展现中心城区风采的品牌之作、精品力作、扛鼎之作。同时,对馆藏文献档案进行“二次开发”“深度挖掘”,编写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干部、居民、学生读本,传承历史文脉,扩大档案文化影响面。 

  这几年,武陵区在开发档案文化产品上作了一些自认为有影响力的探索。比如,2014年,被誉为武陵 “家谱”式文化丛书《寻味武陵》就是成功范例。该丛书一套4册近70万字300余幅图片,内容贯通武陵古今,把千年古郡、常德古城的沧桑变化记入书中,把以武陵区为中心发展起来的风土人情、典籍掌故、人物春秋等载入字里行间,特别是古城千百年来的“颤变”尽收笔底,读来让人“乡愁”油然而生、生而渐浓,唤起无数中心城区及其城区周边县、市、区民众对常德古城的“知之”之欲、“识之”之情、“慕之”之意。该书一印再印,受到广大市民特别是在外地工作的常德武陵籍人士的追捧和热读。通过编纂此类地情书,讲好档案故事,为社会提供丰富多元的档案文化产品,让“档案文化”走进居民眼中、走近居民心中,有效发挥“教化”作用。 

  三、打造中心城区档案文化品牌 

  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独特历史文化。武陵区打造文化品牌就要以“中心城区”为依托,以档案文化资源为根基,以深入挖掘历史文化为主渠道,做好保护、开发、利用三篇大文章,全力打造具有中心城区特色的档案文化品牌。 

  一要高起点制定打造规划。首先要把档案文化放到全区、全市乃至全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大背景和文化产业发展大事业中去思考、去谋划、去定位,以开放性的思维、高视角的眼光、全域性的胸怀来制定中心城区档案文化发展整体规划,与市民休闲旅游、农家乐、体验游、生态游等有机结合起来。比如,城区丁玲公园的打造就是开发利用城区文化资源的成功范例。中心城区还有独特的基础设施景观,可以借力文化下乡、档案文化“五进”(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农家书屋、“四点半学校”等平台,与机关文化、校园文化、乡土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广场文化等有机结合,让全体市民感知和享受档案文化的乐趣与魅力。 

  二是整合城区相关资源。中心城区驻有中央、省属单位、企业,驻有市直职能部门、事业单位、社会机构、群众团体、民间组织等,更多的是区属机关事业单位、街道社区(网格)和众多市民。如果能调动其中部分热心单位的热心人和热心居民的积极性,抢救性挖掘、收集、整理、编写一批读物、文艺作品或编辑一组组丛书,或拍摄一部部微电影等数字化媒介产品,就能使中心城区的档案文化产品丰富起来,潮涌城区,辐射周边,影响全市。常德“三大戏”(常德丝弦、常德花鼓戏、常德汉戏)均源自武陵中心城区,并在城区壮大、发展。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档案文化可研发的好课题、好领域,可以作大文章。 

  三是培育现代市民主体意识。文化要“化人”。档案文化自然也要“化”人、“化”民、“化”市民。享有一种档案文化产品,就等于体味这座城市的“魂”,感悟这座城市的“脉”,守住这座城市的“根”,感触这座城市的“心”,进而探问这座城市的未来。在当前“文化自信”不断彰显的今天,建设档案文化是增强市民主体意识、自豪感和自信心的现实途径,也是现实需要。因此,应当以居民的需求为目标取向,创造一批居民喜闻、喜读、喜看的文史档案书、刊、报及其他媒介,扩大发行,免费赠送,熏染民众,引导民众积极存档、读档、用档、传档,塑造市民的人文特质和主人翁形象。 

   档案纵贯古今,横陈百科。从这个意义上说,档案是“源”,是“宝库”。档案文化则是潜存于每一个生活在这块热土上的居民灵魂深处的精神理念,是润泽于每一位居民的“心灵鸡汤”,是流淌于每一位居民血管中的新鲜血液,于潜移默化之中提升中心城区的品位,增强中心城区居民的自豪感、文化味,陶冶城里人的品性、情操,进而使档案文化在塑造中心城区整体形象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应有的作用。进入新时代,我们应立足中心城区、服务中心城区,把握档案文化自身规律,在挖掘历史文化、弘扬民族文化、发展武陵文化、建设现代文化的过程中,开辟档案文化建设新途径,发挥无可替代的教化作用。 


大力发展档案文化 助力塑造中心城区形象

10446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