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根”——岳阳市非遗档案情况调查与对策研究
作 者:余友安、管斌
工作单位:岳阳市档案馆
摘要:档案记录历史,传承文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离不开档案这一载体,犹如过河需要“船”与“桥”。本文以岳阳为例,通过对全市非遗档案情况开展实地调查、研究分析,认为非遗档案在传承岳阳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根脉中作用重大、不可或缺,岳阳非遗档案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但在管理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不容忽视,不能回避,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非遗档案建设与管理工作。唯有培其根、固其本,方可丰其得,留住岳阳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根”。
关键词:岳阳 非物质文化遗产 档案管理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及与其相关的实物和场所(以下简称非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植被和灵魂根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离不开非遗;而非遗保护与传承,又离不开非遗档案。为全面了解我市非遗档案情况,发现问题,研究对策,更好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彰显档案部门担当作为,从2020年起,岳阳市档案馆成立调研组,先后深入各县市区档案馆、文化馆、非遗中心、部分乡镇和非遗传承基地等,采取召开座谈会、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岳阳64项市级以上非遗档案管理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综合如下:
1.传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根脉,非遗档案留存记忆、作用重大
岳阳历史悠久、文化璀璨,1994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截止2020年底,拥有64个市级以上非遗项目,其中世界级1项、国家级6项、省级17项,市级40项,非遗项目无论是等级、还是数量,都处在湖南市州前列。非遗档案直接反映了文化活动项目的基本面貌、传承状况等,并且承载着将非遗由无形转化为有形的功能,是非遗抢救和保护工作必不可少的内容,直接影响着岳阳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和成色。
1.1非遗档案——加强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基石
64个非遗项目档案记录着岳阳非遗的基本情况、传承状态,直观反映非遗的存在,是做好非遗保护和传承的主要途径。
1.1.1非遗档案是非遗传承的主要载体。非遗是人类通过口传心授来世代相传的无形的、活态的文化遗产,其中蕴含的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很多是无形的,没有档案资料基本无法实现传承。我市64项非遗项目共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3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8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41人,但非遗传承情况好的1个世界级、6个国家级共7个项目,就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3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6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13人。分析其原因,这批非遗项目档案管理完善、种类齐全、业务比较规范、开发成果较多,有非遗陈列室,非遗档案传承载体多,有较好的传承基础。而缺乏非遗档案,一些非遗项目想传承,也是“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非遗档案是推动非遗从“口传心授”到“活态记录”的关键环节。特别是对培养传承人而言,非遗档案就是道士念经的“本”,对传承初学者而言,“照本”才好“宣科”。全市64项非遗传承,主要是通过非遗本体档案和传承人档案来实现的。如:长乐抬阁故事会的传承,高跷、锣鼓、脸谱图册、戏服、教学视频等非遗档案,是故事创作、脸谱绘制、穿戴手绘、台彩制作等20多期专题培训班的主要教学工具,因为有本可依,可见可闻,可感可学,共培训人数1000多人,培养传承人6人。
1.1.2非遗档案是申报晋级的基本保障。非遗档案是非遗申报与晋级无可替代的佐证材料,没有非遗档案的凭证作用,非遗项目就不可能申报成功和顺利晋级;反过来,非遗申报成功与顺利晋级,也是对非遗最好的保护与传承。一方面,非遗项目申报要靠非遗档案说话。我市64个非遗项目成功申报,完全得益于非遗档案整理规范、保存完好,提供真实、完整的原始凭证支撑。如国家级非遗项目洞庭渔歌得以申报成功认定,得益于档案文献《隋书·地理志》《岳阳楼记》中的记载,得益于规范整理的千首原始渔歌,得益于50多件实物档案、300多张照片档案、16G视频音频档案以及出版的12本书籍。另一方面,非遗项目晋级要靠非遗档案增色。非遗档案中的传承谱系、实物、申报文本、宣传视频等,都是非遗晋级的重要佐证。调研中发现,汨罗粽子制作技艺、华容芥菜等6个项目,有望申报为市级非遗项目;长乐甜酒制作技艺、平江酱干制作技艺、临湘浮标制作技艺等8项非遗,有望从市级非遗晋升为省级非遗;岳州扇制作技艺、君山银针茶制作技艺2个项目,有望从省级非遗晋升到国家级非遗,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正是因为这些非遗项目档案齐全完整。反之亦然,少数非遗项目如市级非遗民间龙舟打造技艺不能晋级为省级非遗,汨罗市非遗中心反映,主要原因就是缺乏档案资料的强力支持。
1.2非遗档案——历史文化底蕴和魅力的源泉
岳阳非遗档案内源于岳阳的山水文化,外化为百姓的言行举止,包含着一代代巴陵儿女难以言传的意义、情感和特有的思维方式、审美习惯,蕴藏着岳阳文化的最深的根源,是城市独特的脉络所在、底蕴所在、魅力所在。
1.2.1非遗档案源远流长,丰富城市内涵。岳阳64个市级以上非遗项目档案众多,精彩纷呈,特别是珍贵的非遗档案如屈原碑林书法原件、岳州窑瓷器藏品、民国时期巴陵戏《状元拜塔》剧本、100年前洞庭渔民生活照片、400年左右的“牛马归栏同过年”石碑等等,它们记录岳阳发展轨迹,传承岳阳历史记忆。像人类非遗汨罗江畔端午习俗,省级非遗屈原传说、屈子祠祭典则传承下来祭祀屈原、龙舟竞渡、吃粽子、插艾叶等一套独特神秘的端午习俗,留下“宁荒一年田,不输五月船”等丰富端午民谣,史籍《祭屈原文》《荆楚岁时记》《隋书·地理志》中记载着端午习俗的精彩描述;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档案、屈原碑林档案等一系列档案中蕴涵的深厚文化,经过两千多年来的演变,产生了端午文化和岳阳“四种精神”之一的求索精神,早已成为岳阳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08年开始,端午节正式列入国家法定节日,端午文化、求索精神早已成为岳阳历史文化名城的璀璨名片与精神内核。
1.2.2非遗档案深度挖掘,彰显文化伟力。非遗档案进校园、进馆所,挖掘非遗档案出书籍、办展览,充分展示出岳阳城市文化的底蕴。近年来,全市53个非遗校园传承基地累计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1000多场次,利用非遗档案编撰教材14册,开设非遗课程16门,共涉及48个非遗项目档案,惠及中小学生13.5万人;全市建起30个传承基地(传习所)、11个非遗展示馆,如湖南理工学院依托岳州宋瓷文化有限公司等单位,组建了兼具学术探索、艺术交流、文化传播等功能的岳州窑陶瓷文化传承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下设岳州窑陶瓷文化传承发展、岳州窑陶瓷文化对外传播、岳州窑陶瓷文化产业发展3个研究平台,确定了岳州窑专业人才培养、原料研发、创新设计、工艺创新等协同创新方向;巴陵戏剧传承的巴陵戏陈列室展陈了非遗实物档案200多件、口述档案30多份、视频档案20多份、剧本60个、曲谱40本,临湘花鼓戏陈列室展陈了历代传人流传下来的嗡琴、微缩胶片等,这些珍贵的非遗档案,真实反映了城市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成为市民了解岳阳历史文化的重要实证,也激发热爱家乡之情。而这些非遗馆所、学校,已成为一个城市瞩目的文化地标。近年来,岳阳通过汨罗江畔端午习俗、临湘花鼓戏、洞庭渔歌等非遗档案的深度开发,编撰出版《岳阳市非遗丛书》《洞庭湖200年档案》《岳州府县志档案选编》等50多本涉非遗档案的书籍,在《岳阳日报》开辟了《岳阳文化遗产》专栏,在岳阳市档案馆、平江县档案馆等5家档案馆举办了非遗档案展览和网展,为建设文化强市注入了新的活力。
1.2.3非遗档案融入生活,扩大文化影响。近年来,巴陵戏、长乐故事会展演中的道具戏服等本体档案,岳州扇、岳州窑瓷器等实物档案等,在“我们的节日”系列非遗展示展演活动频频亮相,走近市民,走入生活,让人民群众更深刻、更真切地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特别是独具特色的巴陵戏,2019年参加国家新年戏曲晚会,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观看,2014年、2017年则赴土库曼斯坦、俄罗斯表演,以精湛的艺术魅力,赢得国内外的高度赞扬。被誉为“中华一绝”的平江九龙舞,自1991年中国湖南岳阳国际龙舟节开幕式惊艳亮相后,驰名遐迩,此后相继参加“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中国汨罗江国际龙舟节”、“国际杜甫学术研讨会”等几十次重大活动,1999年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以《中华一绝》电视专题片向世界推介。2001年,国家文化部授予平江伍市镇“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17年汨罗长乐镇举行“抬阁故事文化节”,观看群众达20多万人次,表演用到服装、高跷、横竖牌匾等实物档案,充分展示了岳阳的生活风貌、风俗人情,表现爱憎与忠奸,传递友谊与祝福,祈求吉祥与和平,有极高的美学价值、艺术价值,成为长乐打造“故事小镇”文化的核心,为人民群众不但带来丰盛的精神“大餐”,而且带来直接经济收入近500万元,中央电视台、湖南电视台等主流媒体竞相作出报道。
1.3非遗档案——文旅千亿产业发展和壮大的支撑
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要决策,更是岳阳打造文旅千亿产业、建设“三区一中心”的重要增长点。目前,依托非遗的文化旅游持续升温,故宫博物院通过对非遗文物、非遗档案创意研发,每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湘西旅游利用非遗档案打造“神秘湘西”特色品牌,相关产业增加值达100亿元,充分证明非遗档案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撑,在文旅融合发展中潜力巨大、前景可期。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岳阳对此高度重视,2019年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力争实现2023年文化和旅游产业产值“双千亿”,在非遗保护和利用上取得了明显成效。
1.3.1政策引导有高度。岳阳非遗保护工作开展15年来,市委、市政府在立法、制度、机制上作出了系统安排,将非遗保护与传承纳入我市第一部地方性法规《岳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明确每年将1000万元保护资金列入市本级财政预算,用于非遗和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普查、征集、保护和传承经费补助等。建立全市非遗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保护名录体系和传承人名录认定制度,为非遗档案、文旅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目前全市64项市级以上非遗,已有60个非遗项目建立了非遗本体档案、申报与保护档案、传承人档案,4个非遗项目部分建档,建档率达100%。其中长乐抬阁故事荣获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优秀保护实践案例,非遗保护工作、档案工作分别获得过全国先进集体荣誉。
1.3.2资源保护有力度。非遗档案资源是文旅发展的基础,全市各种非遗档案种类齐全,共有非遗实物档案1866件、纸质档案2827盒、照片档案3547张、声像档案163盒、电子档案612.2G,汇编资料523册,服务文旅发展资源比较雄厚。如:近年来巴陵戏收集、征集、整理传承实物档案200多件、剧本60个、曲谱40本、录音30多份,视频20多份,与湖南省艺术职业学院开办表演班,特招培养巴陵戏接班人30名学生;岳阳县收集整理非遗传统锣鼓点子、唱腔、剧目和传统小戏95出,保存电子档72出;临湘花鼓戏抢救非遗传统剧目剧本23个,曲谱33本,录音录像达130小时,刻录光盘100余张。开展非遗档案数字化抢救,解决传承难题。已有1个世界级、6个国家级非遗项目档案数字化抢救工作纳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经费计划,完成了汨罗江畔端午习俗、岳阳花鼓戏等5个非遗项目档案的数字化抢救工作,较好地解决了因传承人年龄青黄不接、口口相传、年纪偏大乃至过世等传承难题,保证岳阳非遗文化成果薪火相传。目前全市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3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8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41人,传承载体比较稳定。
1.3.3特色品牌有亮度。利用非遗档案打造非遗特色品牌,对非遗资源进行提质,促进非遗的生产性保护,增加非遗附加值。汨罗江畔端午习俗、岳州扇制作技艺、长乐抬阁故事会、临湘浮标制作技艺、君山银针制作技艺等19个非遗项目利用非遗档案资料,采用新技术、新材料,开发新产品,形成了岳州扇、十三村酱菜、君山银针茶叶、长乐甜酒、临湘浮标等特色品牌。如岳州扇制作技艺传承人通过研读家传手记传承人档案,运用镭射新技术、花梨木、象牙等新材料,将岳州扇与岳阳楼风景、潇湘八景、八仙过海、金陵十二钗等档案图片相结合,制作出书画扇、装饰扇、工艺扇、文玩扇等品种,产品远销西班牙、意大利、韩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仅2017年就销售西班牙木扇275万把、竹扇114万把,出口创汇3639万元;汨罗江畔端午习俗非遗项目衍生了屈之源、楚舟等8个粽子品牌、九子龙等20个龙舟品牌,每年产值在数亿元以上;“长乐甜酒”成为我市第一个非遗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2.对比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标准,非遗档案管理滞后、短板突出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评估标准中,非遗的等级、数量和建档是其中重要内容。加强非遗档案管理,是传承和保护非遗,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含金量的重要举措。非遗档案管理是一个新课题,岳阳虽然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一定成果,但在非遗档案管理的意识、标准、开发、保障等诸多方面,仍然存在不少令人担忧的问题。
2.1管理较“乱”。缺位管理,机制不顺。虽然建立了非遗保护工作联席会议机制,但成员单位缺少了档案部门,档案部门没有参与非遗档案管理顶层设计,缺少与市文旅广电局、发改委、财政局等部门协商平台,导致非遗档案工作在人员、资金、考评等上不能形成工作合力,整体推进乏力,严重制约着非遗档案工作健康有序发展。多头管理,责任不明。我市非遗档案管理者主要有县市区各级档案馆、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传承基地、传承人、博物馆、群艺馆、非遗研究机构团体和非遗爱好者等,可谓五花八门。这种管理模式,除档案馆外,其它部门、个人更注重非遗保护与传承,对非遗档案工作则有所忽略;同时,由于档案部门在管理设计时被“排除在外”,主体作用难以体现,导致在非遗建档、非遗档案管理、开发利用、专业技术人才等方面优势无法发挥出来,不利于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分散管理,保护不力。按照《档案法》规定,各级各类档案馆是集中管理档案的文化事业机构。调研中发现,有53项、占比73%的非遗档案资料主要由各县市区档案馆、文化馆(非遗中心)、传承人等保管,有11项、占比27%的非遗档案(或非遗资料)分别由研究院所、群艺馆、企业等保管,保管条件参差不齐,保管水平普遍不高,不利于非遗档案保管保护,更不利于资源整合与共享。
2.2意识较“淡”。自2005年启动非遗保护工作以来,社会对非遗有一定了解,但非遗档案意识仍然比较薄弱。一是少数领导“重非遗,轻档案”。少数领导只重视非遗工作,缺乏非遗档案责任意识,忽略非遗建档、非遗档案保管保护工作。全市有湘江排客符水等4个非遗项目,只收集资料,没有规范建档;个别非遗档案如张氏正骨术档案有霉变、虫蛀现象;而龟蛇酒制作技艺档案在企业改制时,甚至发生过遗失现象。二是部分传承人“不外传,不共享”。由于受“秘不外传”保守思想、“只能口传”客观条件等综合因素影响,64项市级以上非遗有近20%的非遗没有形成代表性传承人档案,仅靠传承人口口相传,一旦传承人发生以外,就可能导致失传,传承形势堪忧。如市级非遗三棒鼓一些曲谱没有记录,已经失传;陈氏“泥鳅肚”杆秤等非遗几乎没有档案文字记载,仅仅保存了部分非遗实物,严重制约着非遗保护与传承。有的传承人则是有传承档案,但不愿与他人共享。如长乐抬阁故事会、九龙舞等少数非遗项目,传承人保密意识普遍过强,不愿共享档案资料,也造成技艺传承困难重重,随着传承人过世,档案资料逐步消失,非遗项目也有失传危险。三是一些社会公众“认知浅,参与少”。岳阳非遗保护工作虽然走过风雨15年,取得初步成效,但客观地说,对非遗档案工作宣传力度不够,宣传方式方法单一,一些人还不了解非遗档案,社会公众对非遗档案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非遗档案参加非遗节庆活动、展示展演、研发产品参与浅,与社会公众互比较动少,提供服务能力不强。非遗项目要么养在深闺人不识,要么在狭小的天地内“自演自唱、自娱自乐”。
2.3标准较“低”。全市除汨罗江畔端午习俗、巴陵戏等世界级、国家级非遗项目档案比较完整规范外,其它57个非遗项目档案或多或少存在问题。一是业务标准偏低。在64个非遗项目中,大部分本体档案、申报与保护档案整体情况比较好,但也有30%左右的本体档案、申报与保护档案存在整理不规范情况,主要表现在非遗传承人档案普遍存在收集不齐、整理标准不一致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全市没有统一非遗档案建档标准,不少传承人根本不知道怎样建档与保护。二是专业素养偏低。非遗档案收、管、用专业性极强,需要档案专业知识与技能,但我市64位非遗项目的档案保管人员,绝大部分没有参加档案专业培训,对档案管理流程、档案业务标准、档案开发利用不熟悉;特别是传承人,普遍缺乏档案知识,专业技术较弱。如:汨罗市、岳阳楼区、岳阳县等地档案工作同志反映,非遗档案管理人员、传承人基本没有参加档案业务培训,根本不知道非遗档案如何建档。三是保管条件偏低。非遗保管普遍缺专业用房、缺专业设备、缺专业技术。汨罗市、岳阳楼区、君山区等地反映,非遗实物档案、照片档案、声像档案普遍缺乏专业展柜、防磁柜、恒温恒湿系统等专业设备,影响档案的长久保管。湘阴县、岳阳县、云溪区反映,无非遗档案保管专用库房,非遗档案保存在办公室。如云溪保管用房不足10平方米,非遗档案基本是“堆”在那里。特别是有的传承人,保管条件普遍较差。在传承人家里保管的档案,如市级非遗三棒鼓、楚鼓舞、陈氏“泥鳅肚”杆秤等非遗项目档案,既没有档案柜,又没有空调,更遑论去湿机,这必然影响非遗档案的使用寿命,也影响非遗的顺利传承。
2.4开发较“少”。近年来,我市注重非遗档案开发利用,做了大量工作,但距离社会公众需求、市场需求还有不小差距。一是资源共享不够。全市没有建立统一非遗档案数据共享平台,除岳阳市档案馆、文化馆(非遗中心)等将部分非遗档案上网介绍推广外,大部分非遗档案没有上网,非遗档案资源共享少,不少人想共享但无法实现。二是开发层次不够。缺人才、缺资金、缺深度,非遗档案开发规模受制、水平有限。岳阳6县4区普遍缺乏非遗专业人员,不知道怎样开发利用。汨罗市、岳阳楼区、华容县等许多县市区反映,开发资金普遍不足,有的甚至根本没有,给非遗档案展览、展示、出版等带来很大困难。全市有11家非遗陈列室展陈非遗档案,但只是对非遗档案进行简单展示,没有对非遗档案中历史文化开展深入挖掘。三是市场融合不够。从调研情况看,岳阳7个世界级、国家级非遗,非遗档案屈原碑林手稿、巴陵戏剧本曲谱、戏服、音频视频等在促进旅游开发、丰富展陈、结合展示展演上与市场融合度较高,17项省级非遗中有十三村酱菜制作技艺、岳州扇制作技艺等7项与市场融合较好,40项市级非遗中有兰花萝卜、平江酱干、临湘浮标制作技艺等12项与市场融合度较好。而其它省、市级非遗项目档案,基本没有开展与市场融合,非遗缺乏生命力与影响力。
2.5保障较“弱”。从组织领导看,各县市区对洞庭渔歌等7个世界级、国家级非遗和17项省级非遗比较重视,非遗项目档案情况相对较好,对40项市级非遗项目档案重视不够,档案情况一般;君山区没有单独成立非遗中心,对非遗档案工作影响大;文化部门、档案部门因人力、财力不足,也没有对非遗档案实行全过程监管,非遗档案整体质量不高。从资金投入看,自2014年来,中央财政共拨付岳阳国家级非遗项目保护专项资金885万元;2016年市委组织部、市文广新局评选出29位名师,每位名师分3年给予3万元专项资金资助,这些经费绝大部分用于非遗保护与传承,用在非遗档案工作经费很少。湘阴、楼区、华容、汨罗等县市区反映,非遗档案工作经费上不足,财政和上级部门没有配套非遗档案工作专项经费,导致一些珍贵非遗档案因缺乏经费不能及时征集和妥善保管。从信息技术应用看,非遗项目档案信息化作为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最好方法,在我市尚处于起步阶段。首先没有建立非遗档案数据库,平江、湘阴、云溪、南湖新区等非遗档案只是简单做了备份,汨罗、岳阳县等有部分非遗资料只保存了电子档文稿,各县市区档案馆、文化馆(非遗中心)都没有建立非遗档案数据库,全市也没有建立互联互通的非遗档案数据库。非遗档案数字化程度不高,从调研情况来看,全市64个市级非遗项目,有59个项目的非遗档案没有进行整体数字化抢救工作。
3.擦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品牌,非遗档案重在保护、贵在开发
传承岳阳历史文化的“根”和“魂”,必须在非遗保护中贯彻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新理念,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促进非遗与发展深度融合,进一步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品牌转化为形象力、竞争力和生产力,为打造文旅千亿产业注入强大动能。
3.1统筹谋划,实现管理“一盘棋”。着力解决非遗档案管理越位缺位错位问题,明确档案部门角色定位,明确相关部门责任分工,加快构建统一协调、责任明晰、保障有力、高效运转的科学管理体系。一是完善管理机制。将市县档案部门列入同级非遗保护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定期参加联席会议,统筹谋划非遗档案保护与建设工作,同时明确档案部门在非遗档案保护中的指导责任,切实解决非遗工作不知怎样建档、怎样保护等问题。二是建立专项基金。目前非遗项目保护资金主要由于非遗传承上,且是撒“胡椒面”式的支持,对非遗档案建设基本没有考虑。建议在非遗项目保护资金中进行切块,确保⅓以上用于非遗档案建设;同时建议财政设立非遗档案建设专项基金,由市县档案馆统一安排,每年针对解决一批资料征集、设备配备、非遗档案信息化等具体问题,促进非遗档案建设稳步推进。三是发挥专业优势。充分发挥档案部门资源优势,为我市后期15个非遗项目非遗申报、晋升以及非遗保护与传承、非遗研究等提供资源保障;发挥档案部门技术优势,对高山田歌、啰啰咚等20%左右口口相传的非遗项目,及时开展口述档案化服务,解决好这些非遗项目的传承困境,每年举办一期非遗档案业务培训,提高非遗工作人员档案专业水平;发挥档案部门保管优势,将各保管单位保管的非遗档案按时移交到各级档案馆,实行统一建档,统一保管,切实解决非遗档案保护条件差、保管水平低的问题。
3.2严格标准,推进全程规范化。统一业务标准,开展检查考评,加强制度建设,加快实现对非遗档案收集、整理、保管的全过程、全要素规范管理。一是构建制度体系。市档案局、市档案馆、市文化旅游广电局(非遗中心)三家联合,结合岳阳实际,共同制定出台《岳阳市非遗档案管理办法》《岳阳市非遗档案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规定》等制度,进一步规范我市非遗档案业务工作。二是严格执行标准。各非遗档案保管单位须按照相关业务标准要求,建立健全非遗档案规章制度,明确岗位责任,配备专(兼)职人员,加强收集,规范整理,改善保管保护条件,进一步提升非遗档案规范化管理水平。三是开展检查考核。按照出台的标准,由市档案局、市档案馆、市文旅广电局共同组织非遗档案考评,针对非遗档案工作薄弱环节,开展专项执法检查,既把非遗档案考评合格作为非遗申报工作的必要条件,也把非遗档案考评合格作为非遗保持类别的必要条件,从而保障非遗档案建设全程化、标准化。
3.3共享共建,扩大服务覆盖面。探索运用各种新载体与新举措,推动非遗档案走出自我封闭的“象牙塔”,融入火热的社会生活,不断扩大影响力、培育生命力、激发创造力。一是让非遗档案共享“快”起来。非遗档案信息化是档案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市委市政府要将档案信息化列入岳阳“十四五”规划,由市档案馆牵头负责全市非遗档案信息化建设;在市县档案馆建立全市非遗档案数据库,将已有64个非遗项目档案录入数据平台,逐步建立全市非遗档案共享平台,为人们提供更为齐全、准确的非遗信息服务。二是让非遗陈列室“活”起来。在巴陵戏、故事会陈列室等11个非遗陈列室,可采用触摸屏、滑屏等多媒体技术、非遗实物档案展陈、非遗展示与参观人员互动、3D影院等新技术,进一步用好用活非遗档案,进一步推进服务方式转变,培养观众的非遗情结,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非遗、热爱非遗。三是让非遗档案开发“热”起来。制定开发利用规划,重点完成《岳阳市非遗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剩余7册书籍的编写工作;制定展览规划,利用全市各级档案馆资源、场馆优势,举办或联合全市非遗专题展览;制定传承人培训规划,继续完善巴陵戏与湖南省艺术职业学院开办表演班,培养合格的传承人;继续实行“名师传艺计划”,在原来29名名师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名师队伍,培养专业传承人才,实现巴陵戏、洞庭渔歌等重点非遗项目档案的深度开发利用。
3.4创新思路,提升市场转化率。我市现有64项市级以上非遗,众多非遗档案具有独特性、原生性、文化性等特点,为推动非遗项目向市场转化融合打下了坚实基础。一是因类制宜,精准施策。区分不同非遗项目档案特点,因类制宜采取有针对性措施,不进行盲目开发,而是因地制宜,利用市场化演艺、场景体验等方式,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巴陵戏等6项传统戏剧,洞庭渔歌等10项传统音乐,九龙舞等4项传统舞蹈,都要进一步深挖档案的文化特点、艺术特色,找准与市场的契合点,有针对性开展市场化演艺、体验或利用档案制作数字VR,实现档案、非遗与人的互动。如:巴陵戏可以深挖档案,进一步展现昆腔和弹腔艺术特色;岳阳花鼓戏有传统剧目档案123出,可以排演广受欢迎的《补背褡》《雪梅教子》《三子争父》等经典剧本。二是优势优先,文旅融合。发挥非遗档案文化优势。充分挖掘非遗档案先天优势,将屈原碑林档案等与国家4A级旅游景区屈子文化园结合,在长乐古镇景区讲好、展示好商代至清代长乐抬阁故事会档案中的380多个故事,增设非遗旅游线路、非遗研学线路,使其成为旅游文化综合体验场所,满足各类消费群体的市场需求。加快非遗档案与节庆融合。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我们的端午---汨罗江国际龙舟节”等节庆活动中,应用高科技、新技术,采用类似数字化故宫、数字敦煌、数字丝绸之路等方式,实现人机互动,充分发挥档案文化优势,对非遗项目进行全方位展示。三是坚守内核,创新发展。岳州窑烧制技艺、君山银针茶制作技艺、张谷英油豆腐制作技艺等18项传统技艺,汨罗江畔端午习俗、长乐抬阁故事会等11项民俗等非遗项目,都非常适合非遗产品开发,通过融合这些非遗项目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档案价值,通过现代设计,以“走市场”为标准,结合“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加快传统工艺与新产品密切融合,开发出受市场欢迎的非遗产品。可学习岳阳县芭蕉扇业,通过研读家传手记档案和口述档案,更新制扇的制作技术和工序,开发“3D扇”“个性定制扇”“数码打印扇”等品种,为中国传统手工艺和区域性地方历史文化的继承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3.5整体联动,增强工作凝聚力。非遗工作、非遗档案工作不仅仅是文化部门、档案部门的工作,更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形成上下一心、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强化引导。进一步增强政府对非遗、非遗档案工作的重视,发挥政府在非遗发展中的主导作用,逐步形成以市文旅广电局为主管,市档案局、馆为主导,市文化馆(非遗中心)承担传播展示功能的协同工作体系,凝聚非遗发展的合力,进一步提升我市非遗档案工作质量。加强合作。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到非遗、非遗档案保护中来,成立类似湖南抬阁故事联盟等合作组织,整合社会力量加强非遗保护与传承,继续办好湘鄂赣地区非遗文化节,加强区域合作交流,展示非遗档案保护成果,促进非遗项目相互学习与借鉴。深化研究。组织非遗研究机构、高校联合定期举办非遗保护、非遗档案研讨会,设立研究课题,集中力量解决文化旅游与非遗、非遗档案融合发展中面临的实际问题;深挖非遗档案资源的潜在价值,大力开展非遗档案整理、编研以及出版工作,充分展示非遗项目魅力,抢占文化制高点。
非遗档案记录历史,传承文明,服务社会,造福人民。留住岳阳历史文化名城的“根”与“魂” ,非遗档案至关重要,档案部门义不容辞。在非物质遗产保护与传承中,档案部门要涵养文化情怀,强化责任担当,在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下积极行动、主动作为,为守护岳阳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三区一中心”延续文化根脉、贡献档案力量!
参考文献:
[1]刘曼曼,《保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式保护探析》,硕士论文,2013年
[2]鄢嫦、彭龙,《长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策略研究》,资源信息与工程,2019.34(1):196-200
[3]武利、侯钰桃,《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档案管理视角下》,创新科技,2017.212(10):78-82
[4]周海燕主编,端午节(汨罗江畔端午习俗),《岳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第一册),团结出版社,2019年5月第1版
[5]陆如勇主编,花鼓戏(临湘花鼓戏),《岳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第六册),团结出版社,2019年11月第1版
[6]周海燕等主编,长乐抬阁故事会,《岳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第三册),团结出版社,2018年5月第1版
[7]李碧炎,《风雨龙舟》,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年1月第一版
[8]岳阳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岳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手册》,2019年5月
[9]刘大江、任欣欣等,《洞庭湖200年档案》,岳麓书社,2007年10月第一版
[10]周耀林、戴旸、程齐凯等著,《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理论与实践》,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3年版
[11]徐拥军等著,《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体系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
[12]孙婷婷,《从牛郎织女传说的建档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保护》,山东档案 2017年第02期
[13]李丽,《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管理》,《档案天地 》2012年第09期
[14]史星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研究》,安徽大学
[15]王箐,《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山西档案 》2019年第2期
[16]曾志强、程术兵,《地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护研究——以舞龙舞狮文化为例》,《山西档案》2018年第5期